二零二四年,影片《会议永不停歇》里有一句意味深长的台词:耗费时间,是表达敬业精神的表现。在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里,初入职场的群体曾是全力以赴的象征。长时间工作、恶性竞争、随意离职……诸多流行词汇体现了他们与事业的密切联系。
不过近些年,你有没有察觉到,工作场所正在出现新情况?那种全天候工作的模式不再受欢迎,年轻人开始认真考虑职业与个人生活的平衡点。对于职业发展,他们追求更符合人性的工作步调,期待获得更持久的成就。
“反内卷”,从制度约束到文化调整
今年三月,中央及国家相关机构发布了一项促进消费的指导计划,其中强调维护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这一政策被视为对职场人群的极大鼓舞。紧接着,大疆、海尔、美的等公司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准时下班、拒绝无意义加班、禁止非必需的会议,这些行动持续受到关注,反映出工作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过去,“加班”代表着责任感和无私付出,现在却变成了形式主义下的牺牲品。管理者不离开,下属就不敢离开;工作效率不高,却追求工作时间的堆砌。这种状况对个人、公司以及整个社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比如损害健康、导致职业疲惫、使创新能力衰退。
现在,大疆实施“晚上九点后人员离场”,美的禁止“表面化的加班行为”,海尔改进工作流程,以降低无谓的消耗,这些行动并非单纯出于关怀员工,而是企业运营的合理选择,目的是减少劳资纠纷,降低工作时间开销,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
以往,人们常将“加班”等同于“努力”,却不知无谓的加班反而会降低决策水平,重庆某汽车制造企业的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实施“弹性生产小组”,让员工能够自主选择早班或晚班,以便更好地平衡家庭生活,其生产效率稳定在95%以上,这个成果十分显著。同样引人注目的是木梳品牌谭木匠的“从容管理”案例。谭木匠几乎四成职员是残疾人士,借助流程的变更——比如为听障人员设置震动提醒装置——使每个人都能展现自己的优势。虽然每家店铺的生产率不高,不过顾客再次购买的比例非常高。
半月谈记者注意到,更有人情味的职场方式把社会责任变成优势,说明工作效益和人文关怀并不互相矛盾。现在,职场进步的关键,是从“比拼工作时间”转变为“追求价值实现”。如果公司不再按照工作时间来评价员工,工作人员才能摆脱“假装很忙”的状态,真正去做有价值的任务。“反对恶性竞争”,不是单纯减少时间付出,而是要更合理分配资源、建立信任关系、制定奖励措施。
“去班味”,不妨换一种方式奋斗
毫无疑问,拼搏的人很有魅力。实际上,年轻人所抗拒的并非努力本身,而是徒劳的消耗。当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暂时停下歇息变成了自我守护。这并非懈怠,而是对生活掌控权的争取。当代职场人士提倡“迅速完成工作后准时离开”,并在工作之余寻求个人提升,例如参加夜校课程、从事兼职创业、尝试多元生活方式等。
在重庆市江北区合作村青年国际社区夜校,丹丹已经先后学习了十几个课程,包括自由搏击、书法、八段锦和浮雕刮刀画等。参加夜校让她得到了物超所值的自我提升,也让她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认同。她这样认为。
程序员小林时常在夜校上课,但时间不固定,他说白天编程是为了谋生,晚上学陶艺是为了享受生活。根据消息,这个青年夜校已经吸引了一万多名学员,其中百分之八十五都是二十三岁到三十五岁的上班族,他们喜欢的课程包括一些不太常见的语言、手冲咖啡的制作方法以及心理学知识。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李然谈到年轻人参加夜校的情况时表示,这既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也是为了获得进步,同时,夜校还提供了一个场合,使众多年轻人能够聚集在一起,由于具备社交功能,它成为了工作场所、住所之外的“第三空间”。在这个地方,年轻人能够体验到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这种新的社交方式正在改变年轻人的生活形态,他们不再局限于一个职业角色,而是借助各种途径来塑造更全面的个人形象。
在重庆市渝北区,00后经营者小叮的咖啡厅,其营业时段并无固定界限,入夜后转为小酒肆,时常组织交流聚会、狼人杀等娱乐项目。虽然经济收益可能不及体制内工作稳定,不过与形形色色的奇特人物交往,所获得的愉悦感,要远胜于所谓的“稳定”。她过去曾因工作环境的人际纷争而感到忧愁,开始自主创业之后,摆脱了办公室的束缚,整个人都变得开朗起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罗庆华指出,职场压力促使年轻人咨询心理问题的现象逐年显著,"反内卷"的口号日益高涨,其核心是渴望获得健康、自由且公平的工作氛围。从心理角度分析,这既关乎个体的适应能力,也反映出社会文化层面亟待变革的征兆。往后,工作环境或许要更看重成效,而非工作时间,更看重实际产出,而非虚假忙碌,这样才能帮助年轻一代真正走出精神压力,达成长久进步。
夜校教育、自主开创事业、从事非传统工作……这些不同路径都共同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人生不应被单一模式所限定,职业的价值,也不应该仅仅通过工作记录来衡量。
再平衡,职场与生活本可交融
年轻人多样化的个人选择,体现出他们对于价值实现的渴望。工作中是无奈的统一较量,夜校则是主动的丰富进步;前者透支体力,后者丰富精神。“夜校助我重拾对人生的自主权。”学员小林这样谈道。
科技发展带动了产业变革,促进了这一现象。线上办公借助智能应用,让灵活工作得以实现,年轻人对独特性的向往促使公司调整策略。不过困难依然存在,过于松散可能错过发展良机,核心在于怎样协调。调查对象表示,良好的工作环境要能支持个人进步,若组织不再过分强调效率,年轻人也能探索到价值实现的途径,工作就能与生活和谐共存,不会成为彼此的障碍。
更值得探究的是:所付出的努力是否具有价值?所选择的拼搏方式是否正当?生活的真谛是否得以维护?社会的多样进步,为这一思想变革奠定了基础。数字产业、平台产业、知识产业的兴起,为个人才智的施展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心理状态、社会援助体系、生活品质等非量化因素,正慢慢转变为评估幸福与成就的关键依据。
新一代不再受虚荣或身份界定所左右,而是通过实践寻找自我价值的定位。以小叮、丹丹为代表,多数青年持续努力,只是追求的方向更侧重个人内在动力,而非外界看法。相应地,社会的包容与文明层面的理性思考,构成了新生代实现更健康、更积极、更持久进步的基础条件。
人类对于劳动意义的探讨或许会不断深入。这种探索过程永无止境,因为它涉及一个亘古不变的问题:人应当怎样生存?当机构不再以付出时间作为评价标准,而是看重创造的价值,当年轻人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工作场所就不再是竞争的领域,而转变为相互促进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