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_610110381]
《韩非子》有言:“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所有成就都源于机密得以保守,所有挫折都起于机密遭到泄露。工作场合中的得失,常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公开的规章制度是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不为人知的潜规则才是左右个人前途深浅的关键。
为人处事,最忌锋芒毕露、夸夸其谈。
懂得藏锋守拙,讷于言而敏于行,方能于风浪中行稳致远。
01
能力,藏锋就好
《菜根谭》有言:鹰站立时看似沉睡,虎行走时仿佛有恙,这恰恰是它们捕捉猎物、吞食猎物的关键所在。
高大的鹰类静立时如同在安眠,威猛的老虎行进时仿佛身患疾苦,这些恰恰是它们即将出击的征兆。
职场之中,亦是同理。能力是傍身之本,却非炫耀之资。
把全部才能都公之于众,很快就会引来他人羡慕,接着就会让自己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深谙此道。
他在曹操、曹丕麾内,才能出众,却一直保持谦逊努力,从不让功劳超过君主。
因为受到政敌曹爽的打压,他更是假装生病不再上朝,用自己年迈糊涂的样子来迷惑对方,同时暗中增强自身实力。
最终,他抓住时机,一举发动高平陵之变,奠定了西晋的基业。
《周易》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真正明达的人,善于收束自己的锐气,于安静中体察,在隐忍中积蓄。
平时保持低调,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取胜,这才是最出色的本事体现。
02
言语,守拙就好
古人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有福德的人言语少,急躁的人话很多。
工作环境是用来开展事务的,并非适合闲聊的地方。话说多了容易出错,这是经过长时间验证的规律。
很多人总以为能言善辩是优势,渴望在言谈中表现自己。
但是,一旦口出直言,其后果难料,犹如水倾泻而出,轻微时会招致他人不满,严重的话则可能给自己招致灾祸。
晚清重臣曾国藩,年轻时候也曾经因为性情坦率,说话直接,言辞锋利,冒犯了众多同事,官场生涯一度遇到阻碍。
经历过几次沉浮之后,他才领悟到“戒多言”的重要性。
他在日记里不断提醒自己,要“站稳立场,受点挫折也不退缩”,同时给家里的人写信,叮嘱他们“话不说不透,事不做得太绝”。
正是这种言辞上的“朴素”,使他后来的仕途,变得越发顺畅。
《论语》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与其在言语上争高低,不如在行动上见真章。
说话要少,行动要多,言语要谨慎,行为要小心,这样既能帮你躲开很多没必要的麻烦事,也能让你获得别人的信任和敬重。
03
情绪,平和就好
苏轼在《留侯论》里讲过,真正有勇气的人,面对意外情况不会慌乱,没有理由的指责也不会生气。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能做到事到临头不惊慌,无端受辱不愤怒。
职场之中,情绪稳定,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能力。
把所有情绪都写在脸上,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这既是缺乏成熟的表现,也是职业前进的严重障碍。
经济学家厉以宁,在特殊期间,曾被下放到安徽农村劳动。
遭遇人生中的显著反差和令人愤懑的境遇,他并未因此怨天尤人,也未曾表现出沮丧和消沉的情绪。
即使承受着巨大的身体负担,他也没有停止过阅读和思索,始终没有间断对经济科学的探求。
他把这段艰难的岁月,看作是了解中国农村经济的宝贵机会。
他具备非凡的沉稳心性,以及惊人的耐力,因而能在困境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最终成长为经济学领域的权威专家。
拿破仑认为,善于管理自身心境的人,其价值超过攻占城池的将领。
一个人若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掌控,又何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顺利的境况下不变得傲慢,在困顿的环境里不显得卑微,一直维持镇定自若的态度,这样自然会处在不会失败的位置上。
那些真正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的人,靠的从来不是外露的锋芒。
他们懂得收敛能力,以藏锋来保护自己;
他们懂得谨言慎行,以守拙来规避风险;
他们懂得控制情绪,以平和来应对万变。
藏锋,是智慧;守拙,是修行;平和,是格局。
希望我们借助工作实践,培养出平和的心态,稳步前行,最终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