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工作到很晚”“这个月一直没按时离开办公室”…… 现在看来,加班好像成了许多职场人士的常态。有人把理由推给 “工作量大”“上司要求苛刻”,但认真分析,很多时候拖累我们不断加班的,不一定来自外部环境,更可能是自身的一些习惯——比如责任感过强、目标设定不切实际,或者没分清任务主次。必须识别出那些源自自身的“工作过度动因”,才能摆脱没完没了加班的困境。
最先感受到的,是“责任心过强”造成的压力。他们常常认为“这件事非我不可”“别人参与或许会出问题”,因此把不属于自身的任务也承担下来,结果使自己深陷于混乱之中。小敏是位热心同事,她在行政部门任职,原本负责会议相关事务和资料归档,但新来的实习生在制作报表时显得生疏,她担心出现差错耽误团队工作,于是主动承担起修改任务;又发现销售部的同事因事务繁忙无暇粘贴发票,便主动协助进行分类整理。日积月累,她的本职工作只能安排在下班时间处理,每天工作至晚上八九点几乎成了惯例。责任意识是职业领域的可贵品质,然而,责任感的过度体现会混淆工作界限,将他人的职责也纳入自己的承担范围,这样既会让自己感到疲惫不堪,也未必能够获得期望中的成果。
此外,“标准过高”也常造成无谓的加班时间。这些人对待工作环节极为严苛,总想着“还能更好”“尚有提升空间”,即便已经符合规范,仍会不断返工,唯恐留下任何缺陷。设计师阿哲经常因为某个理由而工作到很晚,客户已经同意的海报设计,他仍然觉得色彩搭配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文字间的距离也可以再改进,甚至会对一个小标记反复绘制多个版本,有一次为了制作一张宣传图片,他从下午一直修改到深夜,最终出来的版本和最初的构思差别并不明显,却浪费了五个小时的时间。这种沉迷于追求极致的心态,表面上看似认真对待工作,实际上是在浪费大量精力——职场上的许多任务,只要做到达标并且快速完成即可,没有必要追求无懈可击,过于执着于细枝末节只会耗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让加班变成毫无意义的自我折磨。

另外,未能明确任务排序也是导致加班的常见原因。部分人员接到指令时,不考虑主次之分,随意安排执行顺序,最终把精力耗费在琐碎事务上,而关键性工作只能延后处理。新入职的练习生小宇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司要求他在当天处理三项事务:归纳前几日的销售信息、草拟一份基础性的会议记录、应答相关客户的电子函件。他先耗费整个下午整理信息,并且制作了非常考究的图形,然而到了下午四点钟时,他发现对方的电子信函没有得到回应,会议的记录也没有开始撰写,最后不得不继续工作到晚上,匆忙处理完信函和记录,结果反而因为心急而弄错了。实际上,在职业领域掌握 “优先级” 的方法比单纯付出更多精力更有价值,依照 “首要且关键的任务优先处理,关键但不紧迫的事务其次安排,紧迫但不重要的工作再次处理,最后处理既不紧迫也不重要的事项” 的顺序来规划任务,这样就能防止被日常杂务所牵绊,也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工作时间延长现象。
当然,也并非所有加班都源于工作量异常庞大,或公司施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然而,多数情况下,一旦我们经常需要加班,不妨先自我审视:是否承担了过多本不应属于自己的工作?是否对工作细节的苛求超出了必要程度?是否未能掌握高效的工作方法?必须首先修正自身状态,界定职责范围,适度放缓对完美的追求,懂得区分事务主次,如此方能有效杜绝无谓的加班,重新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协调。
最后想和大家探讨,你通常在哪些状况下需要工作到更晚?是像文章中提到的那种责任感太强、对自己要求太严,还是存在其他状况?你又使用过哪些方式来降低加班的频率呢?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的经历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