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 / 夏嘉楠
近来,校园内张贴了许多关于招聘活动的告示,高年级的硕士和博士同学们更加频繁地谈论着个人履历、职业发展以及未来规划,树叶逐渐变成黄色,纷纷从树枝上飘落,秋季招聘的进程正进入高潮阶段。
去年,我们的作者April依据亲身经历和体会,讲述了自己在求职期间内心的矛盾和最终的进步。
此次再度公布,愿能为最新一届的“求职者”带来些许感悟和思索~
某些人认为,完成学业的女孩子眼中会黯淡几分神采。不自觉地望向镜中的自己,头发乱糟糟的,神情恍惚,仿佛眼神真的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不再有对学问的追求,不再有对日子的向往,不再有对前景的向往。
我的生活跟许多临近毕业的人一样,被几件要事缠身,感到十分吃力,其中就有论文写作、实习经历和工作机会的寻找。论文写作方面,进展缓慢,实习经历也还没结束,至于工作机会,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
我时常心神不宁、睡眠不佳、食欲旺盛。总是因自己“毫无建树”而自责,却又被自己的延宕牢牢困住,构思远超行动,随后再度自责,如此循环往复,似乎难以脱身。
毕业这条路,道阻且长。
我不够好
生活过得一团糟,大概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吧,我总是这样想。
多年积累,我总爱将成功归功于外部因素,把失败归咎于自身原因。稍不留神,便容易陷入自我贬低的境地,觉得是自身能力不足导致做不成任何事。如果面试失败,我会觉得是自身条件不够,把挫折的原因归结到自身,也就是从内部找理由,比如个人能力、付出的努力、身体状况等;而面试成功的话,我会认为是自己走了好运,把成就的原因归功于外部因素,比如机遇、工作难度、外部条件等。
一个人把负面经历看作是自身的问题还是外界因素,影响着其自我评价是否会受损,从自身找原因通常会造成更大程度的自我贬低。长久以来我都深陷“自己不够优秀”的内心独白里。“自己不够优秀”仿佛个小妖魔,持续蚕食着自己本就不多的自信。某天偶然瞥见本地顶尖中学发布招聘启事:中学心理教育工作者,招聘名额仅限一名。兴奋之中,那个小鬼头又在我心里嘀咕起来。“就一个名额,怎么可能会看中你呢?你的学问根基不扎实,又缺少必要的教学经历,临场发挥也不够出色,有什么理由选中你呢。”的确,有什么资格会被选中呢。然而,另一个细弱的声音也开始浮现:来自名校的学生,或许就有机会被选中了。而且,去尝试一下也没什么坏处。
现在就干,或许这是我强迫自己跟坏念头较劲的独门办法了。不论结局怎样,不论多么胆小和矛盾,先动手再说。
一个人之所以变得普通,不是由于他采取了哪些行为,而是因为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缺乏实践就等于没有成果,进行实践至少意味着做出了决定。过去读到过一句励志话语,那些所谓的杰出人士,实际上只是普通人把自己的想法转化成了实践而已,你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了你的人生境界。这个哲理在每当内心摇摆不定时都能鼓舞我,促使我付诸实践,由此产生的内心动摇便会逐渐消失,它激励我不断向前,增强我的勇气。
接着,我马上就收到了面试和试讲的信息。那天早上,不知为何小恶魔还没发作,我竟然感觉自己在“有生试讲”部分做得还可以。吃完午饭后,所有人都在资料室集合准备面试。阳光灿烂地穿过落地窗,照了进来,感觉暖洋洋的,让人有点犯困。忽然,有位女生透露说,刚才有两位应聘者被请离开进行谈话,大家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询问为何让我们继续等候面试,而他们却被直接淘汰了。这个消息像一阵寒风,吹醒了状态不佳的众人。上午的试讲时间过长,恐怕给评委留下了负面印象。等待如此之久,难道我接下来也会被直接请走吗?一阵寒气从指尖渗透进体内,让人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内心感到十分不安,然而外表却显得十分平静,正和旁边的女生抱怨学校的安排不合理。与其现在要劝退,不如早些时候让我们离开,因为事先我就没抱太大期望,毕竟只有一个位置。而且学校在本地虽然有些名气,但待遇并不优厚,也不是我最看好的工作地点。
我装作从容,和对面那姑娘互相打趣,彼此宽慰,其实心里早已翻江倒海。
取舍之间总有难处,或许是时来运转,面试结束后次日学校便告知录用,要求两小时内决定去留。狂喜、讶异、意外,种种心情难以言喻。这次小魔王的干扰或许会减轻些吧。得到学校的肯定,虽然高兴,但也陷入两难境地——是接受这份工作机会,还是继续寻找更优的职位?这种矛盾情绪是怎么出现的呢,主要因为一位亲戚的言论触动了我,他说985的高材生为什么要选择在本地中学任教。

确实,是否应当去争取更远大的理想?我非常不喜意见定,极为反感。选定在某些时候就等于放弃,有所得必有所缺,或许厌恶选定源自于担忧失去吧。早先见过一句说法,儿童才需选定,长大后才求兼得。然而,情形并非这样,长大后才的人面临选定时通常更为繁杂,常常也不能倾尽所有。
对我来说,选择这个工作机会,能够得到一份相当稳固、自己也比较满意的工作,环境舒适,生活安定,还能留在本地多照顾家人。如果决定去尝试其他更优的工作,或许能找到更有成长空间的工作,也许还有机会留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发展。
常言道两者难以同时拥有,难以抉择的症结在于不愿舍弃两个优质选择。我常自我解嘲,说所有纠结的折磨都来自内心的贪欲。回想高中生物课,老师曾提到草履虫会对环境变化作出趋近或远离的举动,这就是趋利避害的表现。由此看来,人类倾向于追求有益之物,规避不利之事,也是一种天性使然。
生活中不少人遭遇选择困境,表现为对同一事物既渴望又排斥的矛盾心理。譬如大学新生既期待当学生干部积累实践经验,又担忧耗费过多时间影响学业。而我目前面对的是不同类型的心理难题——当两个同样诱人的选项摆在面前时,必须在两者间做出抉择所产生的纠结情绪。我既希望在本地上班能够常常探望家人,又渴望在沪上工作以便拓展职业前景。
那个清晨的决策时刻,双亲同样协助我权衡了不同选项的得失,譬如,若同意这个录用通知,便可享有安稳、固定且称心的工作,然而小城镇的成长前景终究受限。倘若回绝这份机遇,转而寻求其他职业机遇,或许能博得更宽广的晋升阶梯,不过远离故土终究会压缩与家人共处的光阴。当两种可能各有利害得失,就是遭遇求避矛盾时,分量的轻重就会变得很关键。
外界的杂音此起彼伏,我独自静处,于纸张上详尽剖析了两个选项的优劣得失,同时标注了各自应有的人为考量标准,经过一番比较,最终决定采纳当前可得的方案。
我喜欢做什么,这很重要
归根结底选择不再犹豫、决定领取这份录用通知,主要缘由在于本人对这一岗位怀有浓厚兴趣。
Papi酱曾经表示,自己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但明白自己厌恶什么。而我想表达的是,一旦站在台前,便清楚了自己究竟热爱什么。在那之前,我也曾经历过困惑,每当有人询问我期望从事何种职业时,常常会一时结巴,随便提几个理由搪塞过去。
对什么感兴趣,什么能胜任,定居何处,这些困惑常常像一团纷乱的麻线般困住我。其实,多数学生在求职前都会感到十分困惑,不清楚自己该往何处走,不清楚自己喜欢怎样的事业、适合怎样的岗位、渴望在哪个城市就业。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挑选自己钟爱的工作,应当是一种非常愉悦的经历。
霍兰德是美国一位享有盛誉的职业规划学者,他构建了影响深远的职业选择模型。该理论强调人的个性特质、个人喜好与职业选择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当人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会从中获得强大动力,从而提升工作热情。所有与个人兴趣相契合的职业,都能有效激发工作主动性,促使人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其中。霍兰德把人格分成六种类型,分别是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为每种类型搭配了相应的职业,从而创建了职业人格六角型理论(若想了解,可以自行查找相关资料,或者尝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比如,如果你善于交际、乐于结识新朋友、口才好、喜欢指导他人。关注公共事务、期望贡献个人力量。重视人际互动,强调社会责任与伦理规范,那么属于社交性格。这类人适合与人频繁接触的职业,可以持续拓展社交圈,从事传递知识、启发思考、提供支持、开展指导等任务。例如:教学人员(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协助他人者(顾问、对外联络专员)等。
关于我喜欢做什么这件事,很重要。
我明白,往后可能会心存不甘,或许会后悔当时胆小,或许会怨怼自己。一直铭记父亲曾说过的话,时机往往不容迟疑。的确,既合心意又安稳,还能离家近,兼具这些已属难得。为何仍存些许失落,大约是因为那位亲戚那句劝告时常在耳畔响起,建议985硕士毕业后就在本地中学任教。说话人或许不经意,听话人却可能心思重重,我尤其如此,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这种感觉好像在我心里扎了根,时常跳出来干扰我的决定,像颗不易察觉的定时炸弹,悄悄藏在暗处。别人的看法总在暗中左右着我们的决定,让人觉得自己像墙头草,随风倒下。内心同样会感到痛苦,会感到不安,会感到自责。
再后来,读到一句感慨:何必为旁人的议论耗费心神呢?别人的看法终究是短暂的,而未来的漫长岁月,甘苦只有自己最清楚。从此我会学着开导自己:旁人的观点,不必全盘相信,也不必完全否定,要懂得辨别。我始终笃信事物循环的法则,个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我更倾向于把心思放在亲近之人的看法上,而不理会那些无关紧要的人的议论、以及别有用心的话。毕竟,人生是自己的。
近期的境遇,让我增添了几分底气,也带来了几许机遇,同时夹杂着些许波折和彷徨。我由衷感激这段岁月,求学路上的几道难关,已大致攻克了两道。偶有时刻,我会琢磨,倘若投身于安稳的岗位,是否终将踏上安逸的轨迹呢?我珍视内心的那份光亮与热忱,竭力守护那份眼中的璀璨。追求心之所向,同样能够守护那份璀璨。不愿逐渐黯淡眼中的神采,愿你们如拥有星辰般视野,务必珍视自身的光芒。
偶会想,此刻刻苦钻研是为了日后获得一份地位好且报酬丰厚的职业,这种想法既令我求学期间丧失了求知欲,又导致我在求职时束手束脚。
真正的生活应该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投入到自己的热爱中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