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标题为哪些界限不容逾越,怎样提升招聘管理力度——集中探讨我国首个关于人力资源服务组织的管理准则
新华社记者周圆、姜琳
六月份三十日,劳动人事部门公布了《人力资源服务管理规范》,这份文件是我国首次制定的全面约束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及其相关事务的条例,计划从二零二三年八月一日开始执行。
公众对于虚假招聘及个人隐私失窃等事项十分关注,那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具体遵守了哪些条款?明确了哪些不可逾越的界限?又怎样强化对这类机构的管控?为此记者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的负责人。
通过立法进一步加强管理、维护劳动者权益
人力资源市场涵盖智联招聘、前程无忧、BOSS直聘、58同城等网络招聘平台,已经成为求职者寻找工作机会和雇主发布招聘信息的主要途径。到2022年年底,全国范围内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公司6.3万家,雇佣员工104.2万人。当年,整个行业为3.1亿名求职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帮助,同时也为5268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了专业服务支持。
现在推出这项政策是什么原因呢?人社部流动管理司的负责人说明,现阶段人力资源市场整体状况良好,大部分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能够守信经营、合法运作,为帮助劳动者找到工作、支持企业招聘、改进人力资源调配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伴随市场参与单位急剧增加,商业行为种类不断丰富,其间损害从业者正当利益的情形频现,诸如伪造工作机会、隐瞒真实职位、窃取个人资料、擅自抬高服务价格等,因此迫切需要借助法律等途径强化对人才中介机构的监管,确保人力资源服务的合规性。
制定这项规定,十分必要,它有助于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维护从业者和中介机构等群体的正当权利,同时也是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在促进就业、支持人才、推动进步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划定开展服务的“红线”

规定明确了哪些人力资源服务事项?相关人士透露,规定密切关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在招聘信息处理、个人资料保密、经营收费等环节存在的明显问题,以增强管理力度和整齐市场环境为关键,设定了服务行为的“警戒线”,并规定了相应法律后果
需要机构制定招聘信息管理规范,依照法规核实用人单位提交资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要清晰界定投诉举报及处理流程,要求机构在察觉疑似虚假招聘等违规行为或接到相关反映时,必须迅速查证,暂停或终止合作。
服务机构不允许编造、篡改或转让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明,不得为没有合法证件的用工单位提供职业介绍,也不能为未满十六岁的青少年安排工作。
要清晰规范个人资料的管理办法和基本准则,需要规定获取个人资料必须以完成工作应聘任务为必要限度,务必让服务提供商设立资料维护体系,制定资料安全监控和风险提示方案,并且实施有效手段来防止资料被盗用、交易或外泄等非法行为。
不得借招聘服务名义向个人索要未公开的服务报酬,不得以各种借口劝诱、迫使个人参与信贷、投资、募资等事务;不得破坏劳动力价值的市场规则。
加强执法监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为强化对人力资源服务组织的管理与监督,相关条例对日常核查、信誉维护、公众监督等管理措施进行了完善,首次就确定监管归属、取消或注销资质、提升部门协作等环节制定了具体要求,形成了事先许可与事后监督相互配合、部门联动与多方协作形成整体合力的管理架构。
我们会推动各地改进事中事后管理方法,尝试运用信用管理等新式监管手段,增强日常管理与专项检查的强度,坚决惩处各种违规行为,严格办理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的吊销注销手续,保持市场健康环境,切实维护劳动者等各方正当权益。这位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透露,今后将加大对各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的引导与辅导,保证相关措施得到彻底执行;此外,借助规定的推行,能够进一步激活经济领域的生机,改善商业环境,完善行业内的正面鼓励和竞争淘汰体系,逐步提升产业体量,提升服务水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兼顾行业进步与有效监管,不断增进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程度,促使行业迅速且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