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emo了?
昨晚十点钟,邻座同事小林向群组里发送了一张工作加班的自拍照片,照片下面写着文字“灭亡吧”。
两分钟后,老板回了个。
没有人敢回应,由于众所周知:他次日还会再度现身查岗,持续抱怨,不断拖延,工作成效极差令人震惊。
这并非牢骚,而是自我毁灭——《2023职场心理蓝皮书》最新披露:经常发牢骚的人,效率会骤降42%。
一句话,骂得越多,脑子越钝,钱包越瘦。
有人把日子过成弹幕,有人悄悄把弹幕关掉。
张姐过去时常情绪低落,后来把“每天散步15分钟,使用网易云音乐私人雷达”这个活动列入计划,她像处理邮件一样,按时完成这项任务。
半年度考核后她获得了晋升,并非偶然现象,因为哈佛研究团队早已关注此事:通过为思维留出一段无干扰时段,决策的精准度能够提升百分之二十七。
字节跳动做法更为独特,直接提供虚假休假,每月设有半天“心情假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薪酬不受影响——他们经过核算,员工减少一次病假,公司节省的医疗费用和人才流失开支,足以支付这半天工资的三倍。
钱呢?
当然重要。
但是诺贝尔先生迪顿已经把上限彻底封死:一旦收入达到城市平均水平的1.5倍,继续增加,满足感便会变得像心电图那样平稳,毫无起伏。
能负担得起离家单位近一些的住所,偶尔可以到餐馆用餐而不必计较价格,这就足够了;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让焦虑帮你升级成会员。
所以别问“为什么越努力越不开心”,先检查三件事:
1 每天有没有15分钟不带屏的“真空时段”;
2 抱怨有没有出口——写纸上撕掉都行,别让同事当垃圾桶;
将收益期望由“越高越好”调整为“满足开销并留足两成结余”,额外的闲暇时光可以用来游泳、联谊或放空,怎样都行。
说穿了,职场不是修仙,是修断电开关。
能够迅速摆脱负面心境困扰的人,才是真正具备独特价值的专才。
下次若要宣泄愤懑,先稍作忍耐,离家外购一杯冰镇咖啡,品饮过后再思量是否真要毁灭。
多半,杯子见底,气也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