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好友一起工作至深夜,她对着反复修改了八次的文件落泪,说每天最早来最晚走,就连刚入职的也获得了加薪,自己为何工资仍是三千五元
我查看了她的工作内容:帮同事去拿快递、给领导点咖啡、收拾没人管的旧资料……表面上看她非常忙碌,但真正有意义的任务,一件也没做上。其实许多人在工作中都犯过同样的毛病:把“长时间工作”当作勤奋,把“处理琐事”当作本事,结果越忙碌越没什么价值。现在要分析3个容易让人“工作方向错误”的问题,掌握了,比胡乱忙碌三年效果更好。
第一个坑: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越帮越廉价
她朋友有个总是乐于助人的特点:当同事说“能否为我制作一个表格,因为我快要误车了”,她会同意;当领导说“顺便整理一下会议室”,她也应承。时间长了,大家普遍认为“这些任务找她最合适”,但在职位晋升和薪资评定时,没有人想到她曾经付出过多少——因为“帮忙订购咖啡、打扫房间”,任何人都能够做到,这并不能彰显她的独特价值。
早先那家公司里有一位实习员工,起初多数被指派做琐事,但每当她协助同事处理表格时,总会额外执行一项工作:将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并标明重要症结。举例来说,在为销售部门制作报表时,她特意指出“某类产品连续三个月销量下降,应着力推广新款商品”。最终管理层发现了她的才干,把新品宣发计划交由她负责,六个月后她的薪资得到了提升。
切记:工作场所并非关系场所,你的精力应当投入到独一无二的工作上。当同事请求协助时,先审视自身:“该任务能否助我掌握新技能?是否有助于企业提升效益?”若回答为否定,纵使态度和蔼,亦不可承担——你并非组织的无偿工作者。
第二个坑:只懂“埋头做事”,不会“开口要结果”
我以前指导过一位部下,该员工在项目上极其努力,经常加班修改计划,外出进行市场考察,然而每次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时,他仅仅提及“我完成了A、B、C三项任务”,却从不说明“通过A方案为公司节省了两万元开支,B措施使客户回购率提升了百分之十五”。因此领导认为“他似乎并未参与什么重要事务”,在调整薪资时自然没有将他纳入考虑范围。
另有一位同僚,每件工作完成后都会自行向领导汇报:“先前您交代的改进客服流程任务,如今客户投诉次数减少了四成,接线人员每日能处理额外二十个来电,相当于节约了一个职位开支。”两人付出的努力相仿,但前者却更易获得关注。
工作中,付出和成效是两个概念。你付出的再多,若没有成果数据佐证,就是白费力气。完成工作后,一定要把经历转化为价值:比如撰写报告时,不能只写“考察了十家对手”,应该写“考察十家对手后,发现他们的定价普遍比我们高二十个百分点,建议我们推出中端产品,争取市场份额”。数据和结果,才是你涨薪的“硬证据”。
第三个坑:不敢“拒绝无效加班”,熬坏身体还没价值
有位读者向我抱怨:他每天工作到晚上九点,其实下午五点就能完成所有任务,只是因为上司还在,他不敢提前离开,这种被动的加班形式,不仅虚耗了你的宝贵时间,还会让你陷入一种疲惫的怪圈,白天工作时精神萎靡,晚上又不得不通过加班来弥补,结果越加班效率越低,最终形成了一个不断加深的困境。
我以前也碰到过类似情况,后来找到一个办法:每天上班后,先列出三项关键工作,例如“制定项目计划、与客户沟通细节、汇总费用信息”,优先处理这些任务。倘若下班前,关键工作都处理完毕,就准时离开——上级看重的是“工作成效”,而非“工作时间长短”。
以前有位同事,每天准时离开办公室,但她负责的项目为公司创造了五十万元利润,上司不但没有批评她“不够勤奋”,反而称赞她“工作高效”。职场竞争看重的是“投入产出比”,而不是“工作时间多少”。凌晨三点才结束工作,不如高效率完成关键任务,然后把剩余时间用来自我增值——比如学习数据统计方法、提高公开演讲水平,这些才是让你更有价值的根本途径。
多数人误以为,只要勤奋付出,薪酬就必然增长,然而真相是:若方向偏差,再怎么拼搏也毫无意义。好比一位朋友,将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即便整天忙碌也枉然;相反,那些薪酬增长迅速者,其实只是明白,应当把时间投入到能增强个人能力、能为机构带来效益的活动中去。
再遇到“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情况,不要立刻指责“上级识人不清”,应当先审视自身:是否从事着“轻易可被替代”的工作?能否将“付出”转化为“具体成效”?是否在“毫无意义的加班”中消耗光阴?想透彻这三个方面,其价值胜过盲目忙碌一整年。
最后想问问各位:你们是否曾有过“耗费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的体验?是源于处理了太多琐事,还是缺乏有效的成果汇报?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状况,我会挑选五位朋友,协助你们探讨“如何将付出转化为薪资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