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条热门帖子,有网民抱怨上司在周例会上播放狼嚎片段来鼓舞士气,导致前排工作人员受惊,把咖啡洒在新购置的苹果电脑上。相关留言区立刻沸腾了,许多人评论说:“我们领导教我们模仿狼群捕食,结果部门内部竞争激烈到连打印机都开始全天候工作”,并提议各位上司应该学习狼群吃饱后便休息的习惯,不要总是画虚假前景来填饱肚子。
这位领导对狼性文化的理解似乎存在偏差。狼群在捕猎成功后才会进食,一旦失败就会接受现实,这与某些人类领导截然不同。他们承诺上市后所有人都会成为股东,但在发放年终奖时又会强调公司需要积累。下次领导再提及狼性时,可以温和地询问:我们的企业能否像狼群那样,在捕获项目(猎物)后,优先让基层员工(狼)获得满足?
职场中最为荒诞的现象是:上司希望下属具备猛兽般的锐气,却只提供绵羊般的待遇。若要我们展现野性,能否先给予相应的野性保障?比如深夜加班时,不应再发送“次日继续努力”的空洞鼓励,直接安排最快的外卖更为妥当。毕竟猛兽受伤尚能舔舐伤口恢复体力,而职场人士修改完演示文稿后,还需陪领导扮演“深夜办公室拼搏”的戏剧场景。
更令人咋舌的是部分企业的所谓“感恩活动”。先是某个单位让职员为上司洗足,接着又有个机构强制要求撰写“感恩文书”。职场人士私下嘀咕:我感激上司让我知晓,原来我的工作价值如此低廉。
实际上,职场中对抗精神控制,员工们早已形成了一套应对策略,老板强调付出时,员工会提及《劳动法》;老板承诺美好前景时,员工会询问何时能写入协议;老板组织占用休息日的团队活动,员工会展示《民法典》关于休息权的条款,最近广为流传的“职场狂想笔记”更是点睛之笔:“上司说不想当领导的员工不是合格员工,可领导的孩子不必当员工啊!”
当然,最厉害的反击是把自身变成“职场薛定谔”。上司在场时你是拼命三郎,上司离开后你是散漫大王;开会时你拼命点头称是,转身就按自己步调行事。就像网友所言:“我能够像狼一样干活,但要看回报多少,否则只能像狗一样可靠——准时下班。”
归根结底,这场所谓的“狼性”表现,本质上就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心理较量。雇主试图借助“狼”的形象来点燃你的干劲,却忽略了人类并非狼,人类需要休憩、尊严以及公正。我们并非畏惧劳累,而是厌恶徒劳的付出;我们并非拒绝奋斗,而是不愿付出全部努力之后,沦为他人手中的工具。
真正的力量,并非模仿狼的凶残,而是内心有标准,明白哪些事情值得努力,哪些应该放弃。既能辛勤工作,也能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既能全力以赴,也能随时选择休息。工作终究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而不是变成别人口中的“狼”。
因此当他人向你提及野性,你无需仓促回应,也无需沉默承受。你应该注视着他,逐字逐句地表明态度:同意,我能够成为野狼。然而野狼,绝不会为其他野狼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