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你所能承受的,永远比想象中多》
某个晚上临睡前,忽然接到一条微信信息,内容是:念念,你是否还认得我这个人?我确实是你的一个读者,而且你曾经为了我单独撰写过一篇报道。
这句话,很快就让我想起了关于她的故事。
她去年经历了感情变故,一度陷入生活困境,整日把自己锁在家中,既不外出,也不与朋友交流,只有在深夜偶尔翻看我的文字,然后在评论区留下信息,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绝望,有时还会在言辞间流露出厌世念头。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尽力与她沟通,试着交流,那篇文章也是为了激励她而作,意图就是让她明白,一定要坚信自己,相信再痛苦的时刻,终将会有结束的时候。
令我十分欣喜的是,通过这次交谈,我了解到她已完全走出旧日的情感困扰,开始崭新的阶段。
她坦言,在刚结束那段关系之后,内心确实感到被整个世界所抛弃,仿佛生命里缺少了那个重要的人,人生就此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完全不清楚该如何走向前方。
某日,连续饥饿了一整天之后,她努力忍住泪水,步入烹饪场所,为自身熬制了面条,那碗飘着热气的面条,使她的肚子感到舒适,也悄然缓解了她的情绪,那是她首次领悟到,独居的日子,似乎并不可怕。
她目前正积极发掘更多能让自己感到愉悦的活动,并且乐在其中。在工作结束之后,只要时间允许,她常常独自一人外出购物,或者沉浸于欣赏戏剧和观看电影。此外,她也偶尔会安排独自出行的旅程。
她最后发来的一段话是,你知道吗,过去听你讲那些看法的时候,总以为你完全是在开导我,但现在,我最终明白了,人生其实真的没什么难题是解决不了的,感谢你。
夜深人静,看着手机屏幕上闪动的字眼,我有种莫名的感动。
我们彼此陌生,却因笔墨而相识,但真正促成此刻心灵契合的,我想源于若干相仿的际遇和领悟。
人生难免经历磨难,我们尝过失利,感受过打击,由此领悟到:越是艰难的时光,越要踏着困境前进。我们实际能够忍受的,远超乎自己原先的估计。
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文友。
与她相识两载,我见证了她惊人的进步,她从仅具高中学历的写作新手,逐渐蜕变为广受赞誉的独立撰稿人。最近,她成功出版了自己的著作,达成了个人生涯中最重大的心愿。
然而,她本人一向努力向前,但她的前半生际遇却颇为不顺遂,充满波折。
她坦言,早年间因家庭经济拮据,不得不与双亲及姐妹们蜗居在狭小的出租单元内,为温饱问题忧心忡忡;离开学校后也曾经历长达三个月的求职困境,仅靠方便面果腹艰难维系;最为窘迫之际,突遭企业裁员,被驱逐出集体宿舍,深夜时分拖着行囊徘徊于空旷街道,因无处容身而潸然泪下。
这篇文章让我感动得流泪不止,因为她的许多经历与我相似,都是高中毕业,都曾在陌生地方漂泊,都曾体会过孤独无助的困境。
她曾在文章里谈到,经历磨难多了,便不再那么令人畏惧了。事实上,这些艰难困苦的体验,正潜移默化地磨砺着人的意志,使人变得愈发刚毅果敢。
经历挫折的痛苦,这位朋友不指责他人,而是认真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她刻苦学习语言知识,增强工作本领,逐步在职业领域获得了相应的岗位。接着因为一些偶然的机会,重新拾起了童年时期写作的志向。
我同样如此。若非毕业之后屡屡受挫,求职无门,就不会持续十多年如一日地钻研,也不会有后续接连不断的际遇和转折。
生活确是严酷的,不过也是公正的。经历磨难越丰富,便明白自身能力,其实远超预期。
许多过去我们认为极其困顿的处境,在日后回望时,其实只是人生必经的阶段,而在这段经历里,你已蜕变为更优秀的自己。
网上看到有人提问:遇到那些难以迈过去的坎,该怎么办?
我特别欣赏一句回答:观察我们脚下的长腿,就能明白,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
确实,人生难免经历困境,我们必须面对,在世间生存,每个人都会遭遇挑战,难免会有一些时候感到力不从心。
在这段时间里,你或许刚经历了一段维持很久的感情,需要独自承受失落,慢慢恢复;或者正在外地独自奋斗,忍受他人的轻视和讥讽,却不得不为生存而奋斗;又可能满心抱有期望,却总是不被懂得,不被关注,不被认可。
这一切,其实远比我们预想的要容易处理,换句话说,我们的勇气超乎自我认知,那些恐惧和束缚,只是我们内心虚构的界限。
运动领域存在一条普遍认可的原则:一名力量训练选手,起始阶段仅能举起五十公斤的重物,通过持续锻炼,最终能够挑战二百五十公斤的重量。
这个道理,放在人生的任何困难和挑战中,都莫不如是。
不论当前遭遇何种境况,都必须明白,自己有能力承担,并且能够完成。
不要因为挫折就一落千丈,应当拿出勇气,去应对,去负责。只要持续前进,从不停止,那些曾经让你感到害怕的人与物,总会逐渐远离你的视线。
归根结底,人生难免有诸多不易,然而生活的亮色,恰恰体现在,即便身处困顿,仍需奋力绽放光彩。我们收获的愉悦,完全源于我们面对磨砺时的坚韧。
人因历练而成长,因磨炼而强大。
坚信自身蕴藏巨大能量,确认能够克服一切挑战,最终定会收获最理想的归宿。
篇二:《好的明天,从今天开始努力》
月末的会议上,公司负责人称赞了刚来公司工作未满一年的小毛,并且特别决定让他担任部门副职。
特殊对待,是因为在这家拥有数百员工的企业里,从未有过新员工入职未满一年就晋升为副主管的情况。
老板表示小毛如今的成就,全是因为他过往的付出。这一年间,我们各位同事都看到了他的改变,他能获得这个岗位,我们感到非常认可。
他刚到单位那阵子,同事们有时下班后邀他一起玩,他总说自己得赶一份材料,要是今天交不了差,心里就会七上八下的,难以入眠。
我们当时总觉得他是个职场新人,对工作充满热情或者渴望展示自己也是人之常情。
他说:
我总是信守今日任务今日完成的准则,若未能达成今日目标,先前付出的心血可能就白费了,为了将来能更上一层楼,必须在当下付出努力!
正因为他从不耽搁事务的行事作风,他的工作成效甚至超越了资历比我们深厚的同事。
常常会发觉,内心暗自感叹:今日真是疲惫不堪,此刻情绪欠佳,不妨先小憩片刻,稍后再处理。
情绪可以明白,但处理事务不能这样看待。每个人都会有迟延任务的欲望,每个人也都会有轻重不一的迟延现象。
李大钊曾说:世间最可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得也是“今”。
把今天的工作做完,因为在明天,你又会有新的工作。
未来某天或许就是达成目标之际,因此不可因今日的耽搁,而使成就一再延误。
每年高考临近,仅剩百日之期,这段收尾时光不容轻视。
我堂哥就是最后时刻杀出来的黑马。
堂哥在高中阶段并非班级里学业最出色的学生,高三之前他的学业水平一直处于一般状态,高二下学期,叔叔遭遇了一次事故,导致无法继续从事体力劳动,原本打算辍学去工作的堂哥,受到了叔叔的严厉劝阻。
自那时起,他不再放学回家就沉迷于网络嬉戏,也把书本置之不理,而是每日专心致志地用功读书。
叔叔看他每天因学习很晚才睡,有些心疼他,让他隔天再学。
但堂哥坚持每天完成当天的学习计划。
高考结末,堂哥考入了他理想的大学。
自此,他一直坚持今日事今日毕,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
堂哥临近大学毕业,由于学业成绩优异,加上个人能力突出,学校决定留用他,如今他已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令他父亲倍感自豪。
倘若他过往不曾勤奋,或许现今仍需为生活与赡养无法工作的父亲而忧虑,又或许,仅因那几月的松懈,未来在拼搏时就要比他人付出更多辛劳。
生命中所有的概念都是相通的:今日若不走,明日就要用跑的。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人们常常遗忘,总以为未来时间充裕,某些事情推迟到明天也没关系。多数人觉得今天仅一次,而明天却有许多,何必要把所有事务都集中在当天处理呢?
日子一个接一个地过去,月份一个连着一个地延迟,极其细小的耽搁在持续累积下,最终会导致未来需要承担沉重的后果。
与此相同,付出同样如此,每日竭尽当下的心力,点滴汇聚能形成溪流,溪流汇聚能形成渊潭,渊潭汇聚能形成巨泽,未来赋予我们的,便是源源不断的迸发之力。
明天,后天,乃至往后余生,都是我们眼下的付出换来的收获。
此刻方是来日之原点,毫无借口预支后时之闲适,更不可忽略付出之必要。
你未来的形态,源自此刻的选择。珍惜眼前,将心愿付诸行动,切莫一再拖延。
成功可以等,但努力却不能。
篇三:《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前两天,听朋友灵芝说了一件怪事,她送出去的一辆轮椅给被偷了。
那件东西是她数年前参与公益项目时赠予一位身患重病者的,原本不过价值四五百元的一台常规助行器,未曾料到竟会有人将其盗走。
轮椅相当于高位截瘫人士的代步工具。这位病患家境拮据,经济条件不允许购买轮椅期间,每天只能卧床。获得轮椅后,他可以坐起来了,从而增添了生存下去的意志力。
事件发生后,灵芝参与的网络病友圈子都感到非常气愤,纷纷指责那个偷走轮椅的小偷,紧接着,立刻有人提议寻找解决方案:“谁家还有不再使用的轮椅,请留意一下!”
不久,一位总是在集市上用轮椅售卖豆腐的男子,取出了他自有的旧轮椅,另外一位网友帮忙筹集了一百元的运费,当天这轮椅就寄运出去了。
众人无暇再责备窃贼,轮椅虽已遗失,但烦杂的日常生活仍要继续。
灵芝想到那位生病的朋友,救命的东西意外找回,眼前的困难也得以解决,便深感美好品质的效力十分显著。
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有光有影的世界。
有些人只顾私心,连贫困残疾人赖以行走的物件都不放过,这类人是助长阴霾的源头;另有些人,遇见他人困境,立刻给予帮助,将自身的善意分享给身处晦暗的人。
尽管第一种人不会销声匿迹,但第二种人必定会星火燎原。
厂区职工宿舍周边,设有售卖章鱼小丸子的摊贩,近期该摊位客流量异常增大。
售卖章鱼小圆子的那位老人,相当新潮,已经设置了手机扫码的付款方式,客人们只需进行扫描即可完成付款。
我的室友小安是个很留神的女孩,她注意到人们被吸引到这个地方购买章鱼小丸子的原因,并非移动支付,而是老伯伯们完全不关心别人到底付了他多少钱。
一份章鱼小丸子售价七元,不少同事了解老年人付款时往往不核对支付明细,便在手机上胡乱输入少量金额后迅速离开。
小安曾经遇见工友贪小便宜,就大声制止,回到工厂后,工友埋怨小安多事:大家都很贪,你干嘛瞎费心呢?再说,我们外出时也被贪过啊
小安怒斥:做人要堂堂正正,嫌别人黑,就要自己走得亮堂。
我们宿舍的几个人商量后给那位老人弄了个小音箱,音箱能报出收款数额,今后类似的情况应该就不会再出现了。
听小安说,大爷查帐的时候,发现之前居然有一千多块钱的漏洞。
人生实属不易,世间却仍旧遍布着人心险恶。然而,于这阴霾之中,总有人竭力为他人驱散阴翳。
善良是最有力的光芒,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要吝啬自己的善意。
每当新闻报道了某个不愉快的情况,很多人都会在评论区表达失望之情,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满了不公,让人感到难过。
鲜有人意识到,促使情况好转的是果断作为,而不是无谓的牢骚。遭遇冷漠时,那些零星的善举,微不足道的仁爱,也能化作给人带来慰藉的点点微光。
曾经有年,我同母亲在餐馆用膳,她听闻馆外似有争斗之声,当即起身欲往外瞧,餐馆掌柜急忙唤住她,说道,那争斗场面相距甚远,倘若不慎波及到你,该当如何是好?
我劝她不要多管闲事,但她不听,跑出去查看了一下状况,随后走进来拨打了报警电话。没过多久,警察就到了,这场纷争才算得以解决。
回到家里,我告诫她,今后遇到类似情况要少插手,万一被别人知道了是报警者,可能会遭到恶意反击,这样该怎么办呢?
她说,“如果每个人都不管,那岂不是要闹出人命来?”
许多人哀叹社会风气每况愈下,可曾想过,我们自身能够适时消除这些乖戾与敌意,不必等到事态更加严重。
一件坏事,源于首个发出诅咒之言的人,一桩好事,由最初倡导良善之辈引发,众人纷纷效仿。
遭遇不幸事件之际,我们一面埋怨外界与旁人,一面又如何自处?为何自身不能成为率先传递善意的那束温暖?
南齐的萧衍曾经讲过:一个善行能触动内心,无数岁月都不会磨灭。众多灯火同时照耀,广阔地域都能一片光明。
良善犹如恰逢其时的照耀。当公理徘徊不前之际,它自身便化作一束澄澈之光,纵然起先只是隐约微光,终究会汇聚成一片浩瀚的明亮。
作家刘同说: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那束驱赶黑暗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