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励志:从两万到百万
那位朋友在1998年硕士学业圆满结束后,踏入职场加入了北京的一家私营企业,当时的月收入不足两千元,确实颇为不易。
一年之后,他的薪水实现了翻倍。紧接着,第二年他的薪资上涨至六千元。第三年,也就是他工作的第四个年度,得益于企业的壮大,他的月薪迅速攀升至2.5万元人民币。再加上奖金、期权等额外收益,他的年收入几乎触及了五十万元的高点。
岁月匆匆,薪资不易提升。我向他探寻成就的秘诀,他回应道,关键在于一点: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工作,将雷锋同志无私奉献的“钉子精神”融入对老板的忠诚、对公司的贡献和对客户的善举之中。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往往能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年薪排行榜上的佼佼者。
这位朋友在职场摸爬滚打了五年之后,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离职,前往美国深造MBA。当众人对他的高薪放弃感到惋惜不已时,他已顺利取得MBA学位,重返熟悉的行业,在一家五百强企业找到了一份职位。当被问及具体薪资数额时,他透露:“只要你不对外泄露,我可以告诉你:年薪十二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一百万元。”
百万年薪!这样的案例,在我的新东方咨询经历中,可谓是屡见不鲜。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就业难”、“海归就业难”此起彼伏的恐慌呼喊,以及“本科毕业生月薪仅一千二”、“硕士期望薪资降至两千”、“海归愿意接受三千人民币的薪酬”等哀声叹气,我却目睹了众多现象:那些毕业不久便月入五六千的本科生、工作四五年后跻身小富翁行列的研究生,以及回国三四年内实现财富积累的留学生。中国职场收入这一奇特现象,恰似中国机遇本身,既充斥着不满之声,又激荡着惊喜之潮。一方面,是低薪的寒流如冰,另一方面,是金钱的炽热如火。
那些关于年薪的报道、薪酬的调研、人均收入的统计数据,对于城市或许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个人而言,其意义则相对较小。毕竟,收入的高低差异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我所指导的学生们,每天都在演奏着一首关于年薪的变奏曲,从年薪一万元、两万元,到年薪二十万元、五十万元,甚至高达一百万。
十二万美元的年薪,这样的数字是否让你心动?或许你有所犹豫,不妨看看美国、日本,乃至香港的薪资状况。在我国这个正处于快速发展且不平衡的阶段,青年人理应勇敢地去尝试、去奋斗、去拼搏、去赚取。对于全体中国居民来说,收入的高速增长是他们热切期望的;而能够迅速达到世界高水平薪资的荣耀,则属于那些敢于梦想、擅长奋斗的年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