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观看了个幽默短片,内容涉及领导层和年轻职员,就是否需要加点班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主管认为,工作没做完,其他人都在加班,所以应该加班。
员工认为,到下班时间,就应该下班,别人是否加班与我无关。
这个问题的表面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揭示的是领导层和职员之间在职业观念上的显著差异。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价值观?
人的价值判断依据是思维倾向,用于分辨事物对错。这种倾向通常稳固且持久,会随时代变化而有所取舍,并且带有个人色彩。它能够引导人的行为动机,也体现了个人的认知程度和实际需求。
工作场合中的道德理念,体现为处理矛盾时,所展现出的决策倾向。
职业锚是分析职场价值观的经典理论。
职业基础,又称为职业牵绊点。基础,是用于让船只固定位置的金属装置。职业基础,是指个人在面临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舍弃的,对其至关重要的核心要素或价值取向。
职业锚理论源自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由职业顾问埃德加·H·施恩教授领衔的专项研究团队,通过考察该校校友的职业发展历程而归纳总结的。
职业锚理论,总结了八种职业激励动机或取向。
技术∕职能型
渴望在专业方向上获得进步,并且持续增强个人能力,同时寻求运用这些专业知识的场合。他们的成就感源于自身的职业素养,他们热衷于应对来自本行业的难题。
管理型
善于掌控的人热衷于职位提升,渴望掌握全局,独立负责某个领域,能够协调不同团队协作,他们愿意肩负起整个领域的职责,并将企业的兴衰视作己任。
自主∕独立型
渴望自由选择自己的劳动模式、职业倾向和日常安排,寻求能够发挥个人才干的工作场所,尽可能减少机构的束缚和控制,宁可舍弃职业进步或任务拓展的机遇,也不愿牺牲自主权与独立空间。
安全∕稳定型
寻求职业中的安稳与确定,能够预知未来的成就,因而获得安心。
创业型
渴望凭借自身才干创办独立企业,或研发专属商品(亦或提供独有服务),且甘愿承担风险,并逐一攻破前进中的难关。他们立志向世人昭示,企业系凭个人奋斗建立。或许当前正供职于他人麾下,却同步钻研并审度未来的可能。待察觉良机已至,即毅然投身自主开拓的征程。
服务型
致力于维护他们所珍视的根本信念,比如:为他人提供援助,提升公众安全水平,借助创新产品根除顽疾。
挑战型
乐于应战看似无解的难题,击败实力强劲的竞争者,排除难以逾越的阻碍等。他们追求的极致在于挑战、变异和挑战性。一旦事情过于简单,便立刻变得乏味透顶。
生活型
喜爱那种能让他们兼顾个人、家庭及事业需求的工作场所。他们渴望把生活的核心领域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接下来我们结合理论简单分析一下文首案例。
对于是否需要加班存在分歧看法,我们推测,领导认为应当加班的立场,源自于其具备的管理思维,是对组织运营状况的响应。
个人倾向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理念,源自于追求个性解放或注重家庭生活,体现了对独立空间和美好生活水准的向往。
个人职业取向没有对错之分,因此是否需要加班,不存在唯一答案,这实质上是职场观念的较量。
说到此处,负责人便倾诉起诸多烦恼:新一代职员相当难以驾驭,他们往往只顾自身利益,时常干扰集体目标的实现,导致工作成效不佳,譬如
- 缺乏团队精神
- 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
- 工作积极性不高
- 员工稳定性不强
- 没有使命感,工作无意义
- 执行力不强,没有结果导向
深入审视可知,针对年轻一代工作人员的诸多批评,基本属于公司氛围与工作理念层面的内容。
那怎样才能选择和塑造符合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员工团队呢?
公司应当清楚表明其目标宗旨、未来蓝图与核心准则,并且将这些理念具体化为可执行的操作规范;
其次,在选拔人才进行面谈时,需要对个人信念进行细致考察,理想情况下应挑选思想观念大体一致的应聘者。
新入职人员加入组织后,需着力推广并内化企业理念,实施训练与评估,确保所有成员对企业理念有统一认识,同时明确哪些做法值得提倡,哪些举止应当规避。
第四,工作中出现矛盾时,需要召集集体一起研究怎样遵循企业理念,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最终,价值取向应纳入考核与评定环节,作为行为考核依据加以记载、指导并审核。
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文化传承更需要氛围。
精通养鱼的人,需要留意每一条鱼的活动情况,同时更关键的是要维护鱼缸的生存条件。
出色的领导者,不仅留意每位成员的作为,还必须着力培养集体的事业理念。
毕竟价值观带来行为选择,行为产生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