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业进展不顺、屡屡受挫、频频出错、任务无法圆满时,你是否习惯于寻找借口、编造理由、逃避担当?这是人的本能反应,一味顺从这种天性的人,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人类所有的伟大成就,都是历经艰辛磨砺得来的。与其嫉妒他人的成就,不如从自我改进入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职场励志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关于三分钟职场励志小故事1
一个人最大的失败,不是你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明白这五个道理
有些人境遇不佳,在我们看来如同失败者,他们每天抱怨他人种种不是,却从未想清楚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其实,一个人最根本的挫败,在于未能领悟以下五个道理,建议大家通读全文,一旦真正掌握了这五个道理,便会明白该如何行动。
不清楚能力要供谁使用,就始终是处在底层,不停地出力干活。
许多人并未想清楚,自身能力提升,自身努力工作,究竟在为谁效力?究竟在为谁付出?答案十分清楚,不论怎样做,最终肯定是为了自己,倘若不能树立这样的意识,就会敷衍了事,就会消极怠工,因主管不在而寻找猎头,这样有效吗?你的工作不可能变得出色,做事也是同样的心态,总想着在为他人效力,你永远也无法把事情做好,一旦你把事情做好,获得了他人的肯定,就能获得加薪晋升,就能赢得领导的关注,就能闯出一片天地,把这个道理领会透彻,自身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就有了,自身的方向也就更加明确了。
不清楚你的未来由谁主宰,即便你天赋异禀,最终也会被埋没。
有些人经常嘟囔着说,自己的前途全在自己手中,这种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你的前途实际上是在你的上司手中,是在你的领导手中,并不是在公司的手中,一旦离开了公司,离开了上司给你的机会,就算你再有能力也会被埋没,假如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只顾自己,而不是为了满足企业的要求,这样当然会失败。
若不清楚你的工作目标需要与组织整体目标保持一致,你越是埋头苦干,结果可能越糟糕。
许多人制定个人计划,这些计划看起来相当出色,然而,它们从未付诸实践,原因是这些计划与组织的发展目标及上司的期望完全不符,始终无法达成共识,终究只是单方面的想法而已,必须将个人的前途与机构的命运紧密相连,将自身的愿望与上司的期望高度统一,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成个人的职业发展蓝图。
不清楚你究竟渴望何种人生,就总在追寻快乐的过程中,始终未能体验过片刻的欢乐。
多数人仅认为需要赚钱,渴望更优渥的生活,然而理想的生活形态究竟为何?应有的收入标准是多少?怎样获取丰厚的财富,极少有人能明确阐述,这构成了核心困境,因此,阅读完本文后,立刻取出一支笔,逐条梳理这些疑问,方能明晰内心真正的追求。
若知晓成功需众人扶持,个人能力越强,他人反而越疏远。
许多人对于这个道理认识不清,虽然自己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却认为这些成绩全归自己所有,实际上,那些协助你的人付出了很多努力,缺少了他们的支持,缺少了他们的帮助,缺少了他们的资源,你将一事无成,因此团队精神至关重要,它能造就一个人的卓越。
关于三分钟职场励志小故事2
年初引起广泛关注的唐山收费站工作人员,在收费站取消之际情绪激动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现年三十六岁,我的年华全耗在收费站上,如今一无所长,无人赏识,且已难再习得新知。
沉溺于固守现状,对职业以外的发展态势缺乏洞察,最后会被时代所遗弃。
这事听起来荒唐,但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
小卉就是我们这个行业里典型的“收费站大姐”。
小卉原先很有本事,结婚生子之后,她特别想要安稳的生活,因此找了一份离家不远的差事。
这份工作只需要小卉付出三四成的功力就够了,小卉也乐得轻松。
小卉原本打算,等孩子年龄增长,能够去学校住校之后,再考虑更换工作的事情。然而,等到孩子真的长大了,她却发觉自己已经没有能力进行跳槽了。
长期将工作精力仅投入四成左右,导致个人能力也相应地萎缩到四成左右的水平。
简直匪夷所思,企业调整方向后的首批人事变动,就将她从研发团队调往了后勤单位,每日从事些小学生都能胜任的粗浅事务,职场中的位置越来越边缘化。
小卉非常不高兴,向人事部门就职位调离的问题提出异议,人力资源方面给出的解释是为了给新员工提供岗位。
新到岗的年轻员工,报酬比她少,干劲和领悟力却比她好,经过一两年培养就能胜任她的工作,难道还能继续留任吗?
职业能力越单一,越缺乏社会适应性,追求安逸,只会使未来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不主动求知的人,失去的不仅仅是学问。时局在不断更迭,若以短暂的阅历去面对漫长的岁月,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持续进修,相当于为自己的职业道路开拓疆域,为将来增添更多可能。
未雨绸缪,才是应对一切变化的利器。
所以,学习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它是成长的必需品
关于三分钟职场励志小故事3
他从北大保安做起,后来成为北大学子,接着又担任高校辅导员甘老师,网友们称他为“史上最强逆袭”。
在北大的五年多时间里,甘相伟从没停止过学习。
甘相伟担任专职安保工作期间,他经常进入校园,参加免费课程,聆听教授们的精彩报告,并且频繁在图书馆自习。
他后来报名了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凭借超出录取线六十分的分数,成功进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了学业,并且从未有过任何休息时间,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开始进行学习。
北大校长周其凤也盛赞这位青年,曾以甘相伟的奋斗历程勉励北大学子,让他们毕业之后要善于运用各种学习途径,持续学习探索,不断求取新知。
甘相伟把人生故事著成册子,实现了当作家的夙愿,脱离了看管场所的工作,转而投身于自己最心仪的教育行业。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努力学习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我非常认同某个观点,那就是勤奋钻研的价值在于使人逐步融入环境,不断进步。
甚至,我想表达的是,勤奋钻研的价值,在于使你的前景愈发契合心中所向往的境界。
学习并非局限于校园环境。僵化思维者认为离开学校便不再学习,而发展思维者明白,真正的学习始于离开校园之时。
进入职场之后,个人掌握新知的快慢,将从根本上造成彼此间的距离感。
关于三分钟职场励志小故事4
我们为什么会懒?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懒人,一个都没有。
一旦有人用武器顶着你的脑袋,迫使你去做某件事,你肯定会比平时更加敏捷、快速,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
如果有人向你说明,只要七天读完十部作品,就能获得一亿元,不要产生怀疑,你肯定可以读完,由于渴望得到这笔巨款。
如果心爱的姑娘请你帮她买一瓶水,就算必须跑到十里开外的地方,你也会毫不犹豫地跑过去,因为你在乎她,所以甘愿跑一趟。
……
所以说,世上不存在全然懒惰的人,我们之所以会偷懒,之所以有严重的延后行为,都是有一定缘由的,一般有两种缘由。
一是,所需要做的事,内在驱动力不足,也就是欲望不大。
刚刚那个星期读完了十本书,为心爱的女孩买了瓶水,我们之所以在这类事情上不会变得懈怠,那是因为有很足的内在力量在促使我们行动。
日常生活中,我们本应阅读却不去读,本应钻研却不去研,本应锻炼却不去练,本应勤勉却不去干,通常是因为缺乏内在的推动力,难以激发热情。
二是,认知受限而导致行动不自律、拖延。
我们往往对应当完成的事情缺乏行动,常常感到缺乏前进的动力,这通常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认识不够深入。
若不认识到成年人维护健康是份义务,就不会爱惜自己的身体;若不明白长期熬夜有生命危险,就不会早早就寝。
若你未意识到阅读是个人进步最可靠的手段,就不会自觉去翻阅书籍;倘若你未明了必须先使自己具备价值才能获得财富,便不会主动去钻研、增强自身能力……
然而,一旦形成这种观念,行动力便会有所提升,理解得越透彻,行动力就越发显著。
我们行动力不足,难以承受艰辛,却渴望速成,究其原因,在于见识浅薄,而这也是个人最致命的缺陷。
关于三分钟职场励志小故事5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崇高的父亲,不论这位父亲是学识丰富的学者,还是仅会田间劳作的普通人,他们同样令人敬仰。在阅读傅雷写给儿子的信件时,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深厚的家庭情感,让人逐渐对这份父子之情心生赞叹。他们虽然相距遥远,但父亲借助儿子的书信,细致地掌握儿子的近况,并写下了充满深情的回信。信中既有对儿子学业上的建议,更有对儿子人生道路的启迪。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
如今许多人懂得了收敛心性,宁愿在幽暗的巷道中穿行,也不愿在光天化日下奔跑,你从未懂得我的心思,我也无需多言,究竟还有多少人能像傅雷家书那样,将内心感受细致地倾诉出来?每个人都害怕他人看透自己,害怕知晓自己的一举一动,因为我们渴望拥有独处的天地,一个无人能够侵扰的角落。回想自己从认识字起,到艰难进入大学,见识确实丰富了许多,尽管自己的写作能力很强,却很少给父亲写信,小时候经常见面,长大后主要靠电话交流,几乎不用写信,就连朋友之间也多是发电子邮件,很少提笔书写。如今情感即便极为充沛,也往往只在日记中尽情倾吐,随后便将那篇新写的日记删除,现实生活中多数时候都在掩饰自己的内心,从不轻易让他人看穿自己的全部,是当今世态过于冷漠,远胜往昔,还是人的思想进步得太快,社会未能及时适应?
傅雷先生在书信中,既涉及艺术探讨,也涉及人生感悟,还涉及情感交流,涉及处世之道,涉及个人品德,甚至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认真对待,细致讲解,加以改正。我们这些人,又何曾这样和家里的长辈谈论过这些话题呢?在学校的日子,父母并不清楚,我们也不想让父母清楚,更不用说恋爱的事情了。不可否认,我们早先都曾是听话的孩子,也曾专心致志地听从母亲的教诲,遵循父亲的安排去行事去钻研,然而随着年岁增长,越来越渴望拥有个人的独立天地,时常觉得长辈们观念陈旧,难以领会我们的心意,即便倾诉也徒劳无功甚至引致指责,也许亦是我们性情过于骄纵。我们经常依照自己的意愿和情绪行事,即便每次都会碰壁,甚至受尽挫败,即便我们再任性,即便曾经对父亲造成过伤害,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关爱我们,从不因我们的幼稚而抛弃我们,这种情感就是父爱。无论我们离家多远,总有一股牵引,连接着我们,一端连着故土的门庭,另一端系着内心的归宿,无论我们在外奔波多疲惫、多劳累,总有一个地方,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这是家的支撑,也是因为家里的那个核心支柱——父亲!
家信,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家庭成员、亲戚之间互寄的文书,每一封家信都是一种文化传承。即便我们没有家信,也不是像傅雷那样学识丰富,既是知名文艺评论家也是文学翻译家。我们的父亲很平凡,但我们所领受的父爱却是无法用那些社会头衔来衡量的,每个父亲都是他们孩子的精神支柱。我们缺少家信,不过心中充满对父亲思念,对故土眷恋,这种情感是我们灵魂的最终归宿,同样具备永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