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挚友曾对我说过:“若想使每一天都充满活力,同时又不会感到疲惫不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将每一天都视为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去工作。”这个观点是她很久以前,在她一位前辈的引导下,逐渐领悟到的。有个朋友,她认真地审视了人力资源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也颇有道理;而且她尚未找到新的工作,即便离职,也只是在家里闲居,在公司多待一天也不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反正她打算离职,也就不怕老板对她有什么报复。于是,她遵从了人力资源部门的要求,毅然决然地决定在最后一天尽力做好工作再离开。然而,翌日,老板并未现身,亦无任何特别事件发生,她未能得以展现自身才华,只得继续耐心等待。然而到了第三日,她在递交老板的文件上添了几笔,却遭到了老板的指责,认为她不够真诚。然而,她心想,自己即将离职,老板的批评就让他批评吧,于是她将错误改正,心中却也感到一丝委屈。第十天清晨,她便将一切事务妥善安排,老板交托的任务她都高效地一一完成。她已做好充分准备,计划次日一早向人力资源部正式提出离职申请。然而,临近下班时分,老板却将她紧急召至办公室,对她今日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并认可了她的努力,表示有意将她提拔为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同时还将提升她的薪资待遇。面对加薪的诱惑,有位朋友心想那就再忍耐一段时间吧。然而从那时起,她将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工作,竭尽全力做到最好。结果,老板对她刮目相看,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一来,她反而感到更加轻松,工作效率也因此得到了提升。在那家公司,她的数位友人已跻身于人力资源领域,她个人所取得的成就,无不归功于她曾任职的那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正是她的一句关键话语,彻底改变了其中一位朋友的人生轨迹。文| 我发现,那些总是郁郁寡欢的职场人士,无论是网络上的读者还是身边的朋友,都曾向我倾诉过他们对工作的不满。他们感到困惑,为何我从事工作,大多数时候都保持愉悦和轻松,而他们下班后,常常笼罩在愁云之中,有时甚至在餐桌上抱怨自己的委屈良久。我用手托着额头,在他们倾诉完各自的辛酸经历之后,我好奇地询问他们:“既然如此不愉快,为何不选择离职呢?”他们瞥了我一眼,带着一丝无奈:“你以为现在找一份工作就这么简单吗?我每天还得解决吃饭和喝水的问题。”我询问他们:“难道你已经找不到比这份工作更优的工作了吗?你对自己这么没有信心吗?”他们反驳道:“你有所不知,这份工作提供了四险一金,年终奖的金额颇为可观,我们公司的实力如何强大,我在这已经工作了好几年,实在是不愿意从头再来。”我回应道:“那就忍受吧,既然觉得这份工作有值得珍惜的地方,那就不要过多抱怨。”他们常常这样对我说:你根本不了解,我们老板有多么古怪,他整天在公司里像螺旋桨一样转悠,一看到谁没在干活,脸色就阴沉得能滴水,那些同事也真是奇特,他们本该负责的工作都推给了我。我的上司同样是个怪人,除了批评人别的本事都没有,一看就是靠着老板的关系爬上来的。说实话,我干的活比他还要出色。我询问他们:“他为何能成为你的领导呢?”他们无奈地摊开双手:“这我们也不清楚。”我微笑着为他们夹菜,说道:“别只盯着别人的不足,既然他能站在那个位置,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我并不理解他们的想法,但他们的表情阴郁,显然已经向外界传递了不悦的情绪,而他们明天的日子恐怕也不会愉快。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觅得一份职业就如同择定一门婚事,重视的是始终如一。我们民族畏惧变动,尽管俗语有云“人挪活,树挪死”,然而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外界舆论的压力,人们担心频繁跳槽会被视为缺乏责任感。他们追求稳定,正如胡适在《不朽》一书中所阐述的,崇尚“名教”的教义。求职时,他们倾向于选择大型企业、世界500强以及稳定的工作岗位。从20岁起,他们便开始为50岁后的退休生活担忧,生怕自己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困境,无以为生。他们总是对未来充满忧虑,却鲜少关注并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我们交谈着,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这个问题:人为何而活着,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那位编剧朋友,已经38岁了,却依旧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他有着一头莫西干发型,耳朵上戴着潮流的耳环,体内仿佛住着一只骑着电动马达的小公牛。他这样说道: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一种宣泄。我们降临人世,便已做好了承受各种考验的准备,我们渴望将此生所有的激情与冲动都尽情释放,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身体上的;那些开公司的女性朋友曾告诉我:人的一生,就是为了遇见,遇见生活中的种种惊喜;那位主持人朋友将滑板靠在墙上,嘴上叼着烟斗,文雅地说道:“我将上下求索——探寻那灵魂得以安宁的入口。”他们向我提问,我沉思片刻,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心情好就大声笑,心情不好就骂娘!”我回应道,图个快乐就好,我想做什么就随心所欲。许多人,那些安于现状的人,对我们这类游子般的生活态度感到困惑。在他们眼中,他们或许羡慕我们的传奇故事,却不愿迈出一步去冒险尝试。他们用粉笔在四周勾勒出一道圆形界限,他们自身却无法察觉,而我们这些不愿安于现状、终日数着日子等待终老的人,却能清晰地看到他们周围,那些由层层标签和贪婪构建的高墙。我经常向他人发问:若与某人共处时感到不愉快,若在工作中感到不愉快,若与家人生活时感到不愉快,为何不选择离开?他们这样回答我:那是因为他们对于家人怀有责任感,对于失业心生恐惧,对于对爱人所付出的一切感到难以割舍,他们无法轻易离去。在他们看来,他们必须与某个特定的人、某项特定的工作、某个特定的家庭紧密相连,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种使命感、恐惧感、归属感、留恋之情,如同高墙中的一块石砖,而这石砖,是他们亲手放置的;那些被囚禁于困境之中,退避三舍的人,正是他们自己。他们或许不明白,或者即便明白,也选择装作不懂,一个简单至极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地降临人间的,都是独立的个体。我首先存在的是我自己,其次才是那些父母、子女、上司与下属的身份。若子女未能如愿,便无法如佛界所言,通过投胎重返。公司好比妻子,职场关系犹如恋爱。不快乐的职场人士可分几类:一类是如同比目鱼般,总是斜着眼睛,只察觉到公司和老板的不足,我曾遇到一些失意者,若以我的观点来看,他们或许在职场中始终难以得到老板的青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他总是挑剔他人,却从未懂得何为“欣赏”。那日,一位好友与我并肩而立,因遭受雇主解雇,他心生轻生之念,在波涛汹涌的人流中,我不经意间伸手将他拉回。我和他,对于那份工作不称心就如此消极,真是缺乏气魄。你工作不愉快,这在我意料之中。他问我:“你到底想要什么?”我说:“你找的那份工作本身就不可能让你开心,你只是盲目跟风,你的目标定位就不准确,你怎么可能感到快乐呢?再者,我了解你那位老板,他整天板着脸,自己不离职也不允许员工准时下班,这样的公司虽然能短期内榨取最大利益,但会损害每个人的信心。”有另一种类型的上班族感到不快乐,他们只追求稳定和高收入,却并不特别注重个人兴趣。优秀的员工懂得利用每个人的特长。比如我擅长想出一些创意点子,但若需要用更大的气魄去应对一些大型企业的决策代表,老板就会安排另一位90后的姑娘,那姑娘非常泼辣,有着爽朗的工作态度,口才了得,字字珠玑,客户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就是比我有气场。若需施展温情策略,老板便会派遣我前往前线,我擅长与人结交,善于用笑容和幽默逗乐他人,从而巧妙地挖掘出他们的真实需求。在选择一家公司时,不仅要考虑其提供的职位是否符合你的兴趣,还需审视你的特质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同事间的友谊同样至关重要,我身边有许多生活中的挚友,他们大多源自于昔日的同事。优质的工作,让你心生归属感,对待每位同事,你都愿意毫无保留地成为他们的兄弟姐妹,上班仿佛回到了家中。若是连续三天,你发现同事们之间无话可说,只能默默坐在同一桌上,零食也各自藏匿在抽屉里独自享用,动不动就摆出官架子,连老板也显得拘谨,让人不寒而栗的公司,很容易让人患上抑郁症。这家企业,实乃家族内部的寄生虫,只知道榨取员工的劳动力。在工作中,你或许会认为自己在公司能有所作为,他同样能让你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但在这种企业环境中,你不过是在利用自己有限的空闲时间,妄图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不过是被利用的一枚棋子。评估一家企业的优劣,首先考量的是企业负责人的人格特质,其次是考察其业务范围与市场前景,再者是审视同事间的相处之道,最后则是关注这家企业能为你提供何种发展机遇。管理员工,就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