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跟大伙聊聊职场歧视。
之前,跟大家聊过,胖胖早年,刚出来工作时,便是因为体型太胖的问题,到花生酥的厂子面前,试面对抗拒了。
被拒理由特别搞笑——怕我偷吃糖。
我虽说是个酷爱肉食的胖子,对甜食兴趣不大。
这得饿到什么地步、穷到什么地步,才至于去偷吃?
再说了,我是胖,但底线也没那么不堪吧!
事实上,胖胖在北方,这般的个头是较为平常的,然而要是置于南方,或许就显得大得有些超乎常理了。
胖胖自认为这并不是判断能力的逻辑,而是一种审美的逻辑。
它的标准不是价值、不是你能做什么,而是你看起来像什么。
最近有这么一则新闻:
10月26日,河南郑州。
超市金水路店新店开业,此店为农夫刘先生所开,其招聘公告表明,收银员、售货员、食百部等岗位员工要求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收银员要求形象良好、气质颜值较高、身高达到一米六且体重在110斤以下。
10月27日,该店有一工作人员表示招聘是真实的,其称,“基本上都是如此……收银称台主要也是看重颜值的,它是直面顾客数量最多的部门。年轻人比较具备活力,每个门店都是有着这样的要求的……”
胖胖在想,写下这篇文章,有没有带一点私心,这肯定是有的。
可能有人会说:
企业怎么招,是他们的权利,想招什么样的人完全是自由。
是的,企业确实有权选择员工,这是法律赋予的自由。
但自由从来不是绝对的,它必须在法律和社会规范之下运作。
就如同劳动法有着明确的规定,招聘之行为不能够以性别作为因素来歧视员工,招聘之行为也不可以以年龄作为因素去歧视员工,招聘之行为同样不允许以民族作为因素而歧视员工。
也就是说,有些条件,是企业无权设定的。
从公告内容去看,这份招聘条件并非仅仅局限于学历,以及经验,还有技能,还有责任心等常规素质,不只是如此,而是又把形象,加之气质,还有颜值,还有身高,还有体重直接搬入到了岗位要求之中 。
这就有两个层面的问题:
这是一种用视觉化、外在化的标准筛人。
招聘不再只是你能做什么,而是你看起来怎样。
将年轻以及活力当作理由,那么就把年龄较大的人排除在外了,体型不优的人也不符合这种标准,就像胖胖这类 。
招聘方还坦言,“收银称台……直面顾客最多”的部门要颜值控。
也即是说,这并非常个别部门所出现的意外情况,而是已然演变成门店选拔人才时的常态化逻辑了。
换言之,不好看、体型大、年龄稍大变等于效率低。
它把价值和能力的评判,转化为一个表面可见的状态。
这其实,就像现在社会对35岁以上职场人的偏见一样。
一旦龄时跨越某一界限,即便能力高强,哪怕经验丰足,亦屡屡于潜意识层面被施加老迈、活力缺欠、学习能力下滑之标签。
企业筛选标准有年龄一项,企业筛选标准还有外貌一项,企业筛选标准另外有体型一项,其本质基本上和这种偏见是没有差异并且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都是用表象代替判断,用刻板印象代替能力评估。
你在岗位上能干不干、效率高不高,反而次要。
看起来是否符合某种年轻好看的模板,反而成了入场券。
所以,归结到最后,这并非只是一家超市所造成的错误,在胖胖看来,这属于一种社会共识出现的错位:
当劳动市场被允许,用诸如视觉、年龄、性别、体型等外在条件来定义能力,甚至这一种情况还被默认时,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系统性地排除在机会之外。
不再是考量你是否具备能干的特质,不再是关注你效率的高低程度,而是审视你处于怎样的年龄阶段,而是评判你身体所处的条件是否契合相应标准。
在这样的劳动关系里,人,就被彻底商品化了。

人已不是单独的劳动主体,而是一件能够被挑选、被估量、被评分的商品。
体型、颜值、年龄、性别,都成为标签、成为规格。
被异化的人,成为了牛马,标准和制度对其进行定义,标准和制度对其加以筛选,标准和制度予以淘汰。
而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议价权。
尽管这些标准带有很强的主观裁量性质。
劳动者被强迫去顺从那有关于视觉加以呈现、依据年龄予以区分、凭借体型来作划分的秩序,然而在这个秩序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社会所形成的共识在起着支撑的作用:
效率,活力,年轻,好看,这些有着合理理由的标签,开始掩盖人性,经验,能力 。
在这样的一种环境情形之下,劳动者不管是多么的具备才干、多么的付出努力,大多数的时间时刻都仅仅只能是在规则的范围之外去谋求生存,所比拼较量的并非是能力本事,而是与标准要求达成对齐 。
你像,这件新闻中,与收银员这一岗位的专业职能关联性强不强?
如处理账款、顾客服务、收银操作、顾客识别……
并不强,而且之间的关联非常弱。
也就是说,这更多的体现的只是外部表象而非实质能力。
因为能力不再是单一被考量的维度,价值也不再是单一被考量的维度,外貌被放入了考量之中,体型等因素也被放入了考量之中。
实则,服务领域的确是要趋向年轻化、具备形象化,缘由在于或许存在“顾客予以喜爱、品牌予以青睐”这种情况。
这些说法,并非完全都是错误的,不过,问题在于,那些说法,被视作必然的情况,而不是被当作可选择的情况了。
倘使年轻以及活力还有瘦且好看等同于服务好这样的假设得以确立并且被普遍接纳的话,企业便会缺失反思的余地:
没考虑过经验丰富但年龄稍大或体型稍偏差的人。
效率,按道理来讲,更多地源自流程的优化,源自员工的培训,源自系统的支持,源自团队的协作等 。
把效率单纯地与外形关联起来,这仅仅是以自身片面的认知去概括整体,这样的一种情况,是将人视作工具或者用于展示的物品,而并非把人当作从事劳动的主体以及具备能力的承担者,这是一种错误的逻辑。
身为面试者那 ,一方面你得尽力去提升能力 ,另一方面你还被强制去留意外观 ,以及身材 ,还有年龄这些本应为次要的维度 。
长期来看,这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
一、可能会为了看起来合规范而不自信或焦虑;
二、有能力的人可能被筛除,职场整体能力潜力被损耗。
而最为关键重要的一点,它同样会致使职场当中本应更加公平、更倚仗能力的机制,朝着形象焦虑、年轻标准去倾斜 。
从社会层面来看,也有几个奇怪的点:
为什么年轻、瘦、好看成为了劳动市场的门槛?
为什么能力不能成为主流判断标准?
当劳动市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契合某种形式而满心忧虑,而非为了彰显自身能力进而安心,这本身便是一种极为荒诞的行径。
先是看你能够做些什么,而后转为看你好似像什么样,在此处存在着某种社会共识方面的错位。
当筛选机制转变为看你像什么样的时候,那些你擅长做得好,你想要做得好,你愿意为之付出的人,不应该因为体型,因为年龄,因为颜值,而被一张小小的招聘条件阻挡在门外。
或许,这照见的却不是人性,而是一层层新的焦虑。
这焦虑蔓延到每个角落。
年轻人怕自己不够漂亮,中年人怕自己不够年轻。
每个人都被迫与自己赛跑,却都跑不赢时间。
社会对于完美外形所抱有的执念,一旦形成了模样,就会如同一张没有形状的网,将所有的人都捆绑到一起:
它假装是效率的体现,实际上是偏见的合理化。
人被当成一个“产品”,而不被看作劳动主体。
人失去了自我定义的权利,也失去了议价权。
劳动者,其连被看待的方式都无法决定,如此这般,又怎能去谈平等,又如何能去谈尊严呢?
所以,人一旦失去了自我定义的权利,也失去了议价权。
宛如35岁危机,常常并非源于那种超乎常理的恶,而是起因于被广泛存在、被视作平常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