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职场经历也是借鉴经验的一种途径,工作遇到困惑时拿出来参考,往往能获得不少启发。现在向各位介绍若干职场奋斗的智慧篇章,盼望能对各位带来帮助。
故事一:高薪“洋打工”的得失
财富并非快乐的决定性因素,巨大的投入,单调的日常,对家庭的舍弃,推迟的姻缘代价,持续不断地削弱着高额薪酬的价值。
昨晚十一点至今天下午,他的手机始终没有动静。这个时段正好是他从香港飞往多哥的航程,要是延误了或者安检环节出了状况,理应通知我一声才对!唯一说得通的解释就是手机坏了,可出发前它明明电量满格,难道是被绑架了还是被偷了?我越想越心焦,凤凰卫视的报道里没有飞机失事的讯息,电脑屏幕上也没有收到他的邮件。
再过了一晚,我的不安更加严重,在网络上搜寻到他工作地点的总服务台,匆忙进行举报,接听电话的女士承诺会协助调查。又过了一天,最终收到他的电子信件,内容提到飞行期间禁止使用移动电话,抵达巴黎后接到紧急命令调往加纳,到达加纳后发现原先的银行卡失效,因而失去联络。
我松了一口气。自从儿子去国外工作那天起,我的挂念就没有中断过。两年前找工作时,一家国有企业提供了非洲的工作机会,要求他马上做出决定,他没有任何犹豫就签了合同。儿子表示:“这个机会非常难得,稍微迟疑一下岗位就会被别人抢走。”
我心中想象的那个黑非洲地区,原始而闭塞,他却毫不费力就接纳了,仿佛是去观光那样随意,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令我十分佩服。
再回过头来琢磨,那些在国外的办公室职员岗位,报酬丰厚且名额有限,许多人都想争取却难以成功,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当前世界已进入经济全面融合的阶段,年轻人选择外出奋斗,终究是件好事。
他终究去了个经济落后的他乡。起初担心他生病,就准备了很多中西药物,分别写了肠炎用什么药,中暑该用什么药,发烧和疟疾怎么应对。至于其他方面的安全,只能依靠他自己谨慎小心了。
实际情况远超我的预期,他在职场的各项事务,包括工作地点、住所、饮食以及外出交通,均由单位全面负责,外出执行任务时也有专车保障,条件相当优越。某次无意间,他国内的朋友向我透露,他前往某国边境检查站时,曾被滞留了较长时间。我顿时产生疑问,原计划是前往坦桑尼亚,为何会出现在其他国家?难道是上级存在误导?看来,儿子对我隐瞒了部分情况。通过邮件沟通得知,当地海关存在不廉洁现象,故意刁难他是为了索要贿赂,他强调自己材料完备,不愿白费钱财。孩子坚持自己的立场,补充说明他的客户除了“坦桑”,还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刚果(布)等国家,他希望去更多地方旅行,以便开阔眼界,增长见闻。面对这番话,我感到无从回应,只能表示理解并给予鼓励——不希望他因此承受额外的心理负担。
一个人在外生活,对双亲的内心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孩子和我们的交流也逐渐频繁了。
我这才明白,他的职业确实非常艰辛。上司注重的是成果,不太关心工作时的艰难和不易,他和同事们每天要劳动十几个小时,有人发高烧验血出现三个“阳性”,才不得不前往医院疗养。在“埃塞”,内战的景象十分惊人,他们半夜熄灯睡觉,子弹不时在窗外呼啸,幸亏道路破损无法通行车辆,叛军才无法袭击他们的住所。有些地方道路条件相对较好,但交通管理却常常混乱不堪,身边已有几位同事遭遇车祸不幸离世。昨日还生龙活虎的同事,转眼间就骤然离世,实在令人感到无比痛心。
我感到非常意外,儿子驾驶汽车的经验很欠缺,操作水平不高。幸运的是,他所在的企业已经聘请了本地司机,因此员工不再需要亲自开车外出办事。
协议里明确提到可以申请探亲假期,然而当这一年的假期期限到来时,儿子表示他目前负责的项目进展顺利,因此很难申请到休息时间。不过,等这个项目结束后,他将会被派往科特迪瓦工作。
我担心会让他心情不好,所以没多说话。让人稍微安心的是科特迪瓦位于西非,西方国家和西非地区交往频繁,历史积累深厚,经济状况明显好于“埃塞”等东非地区。不出所料,没过多久他就获得了去法国出差的时机,对地中海的风景赞不绝口。
但是世间常有巧合,正好一架法国的客机发生空难坠地,凤凰电视台称该航班载有他们机构的职员,家属们因此陆续打电话了解情况。
儿子变得明事理了,他自行告知已经抵达科特迪瓦,同时感慨那位过世的工作人员时运不济,去往欧洲任职尚不足一个年头。
虚惊一场,想想还真的后怕。
故事二:把“暗算”当成机遇
刚离开学校,我就去了一家外国公司谋得文员职位。入职后,我注意到同部门另一位女性职员对我总是冷嘲热讽,这让我感到十分紧张。
有回,主管交代我撰写一份企划方案,限期当天下班前呈交,我离开主管的房间后,立刻着手进行企划方案的准备工作,在构思过程中,我主动向一位女职员咨询企划方案中的某些部分,但她对我态度冷淡。
历经艰辛终成策划书稿,我满怀喜悦奔向经理房间,却发现房门紧闭,稍等片刻,经理仍不见踪影,就在那时,她从旁边经过,突然说了一句:“经理突然有事要离开,你未知晓?”我信以为真,便自作主张把策划书从经理房门缝隙中塞了进去,随即离开。
没想到。第二天去公司,领导立刻质问我:“那个方案准备妥当了吗?为何没准时呈交?”我吞吞吐吐地解释:“前天您不是临时有事离开吗?我从缝隙中塞进了办公地点。”领导一听更加恼怒了:“做不成也没关系,核心是要讲真话。”我感到十分茫然,不明白究竟是什么状况。领导有些烦躁地瞥了我一下,声称他完全没看到我写的方案,我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对,匆忙回到工作地点,把存储在移动硬盘里的那份副本打印出来,经领导审阅我的方案后,他表现得还算认可,这件事情最终也就平息了。
后来,我逐渐察觉到实情:那天她留在了公司加班,身为经理的秘书,她持有办公室的钥匙,要拿走那份策划书非常容易,因此我便中了她的圈套。
此后,我掌握了一个方法:凡是主管指派的任务,必定由我本人直接递交到主管手上,绝不给类似“她”那样的人留下任何可利用的缝隙,对于她在同僚间的搬弄是非,我完全不予理会,只专心致志地处理手头的工作。
两年过后,因为我工作表现出色,被调去担任总经理助理秘书,职位也变得愈加稳固,但那个惯于耍手段的她,依旧守在原地未动。
多年在职场打拼,我体会良多:一旦遭遇同僚的暗箱操作,就视之为难得的历练,潜心钻研,审时度势。如此一来,当你与她渐行渐远之际,她方会对你刮目相看;秉持这般胸襟,纵使旁人将你置于尘埃,你也能趁其举步之际,攥住对方的鞋带重新站起,最终赢得那份荣耀!
故事三:我的老外上司
诚实守信、契约意识,我们口头无不表示赞同,实际操作中却常“变通对待”。对于此事,我的领导邓飞克提供了一个具有德国特色的回应。
行政负责人仍然为职员管理的事宜感到困扰,下午时分昏昏欲睡的光线却让他的说话含混不清,我似乎听到了“赏罚分明”的表述,脑海中立刻出现了一个轮廓:那是一位五十多岁洋人,头顶光秃,鼻梁上架着一副镜片,这个样貌和我想象中的海外学者如出一辙,他是我过去的外国领导。
那位外国上司叫Dunffiker,是个典型的德国人,以严格和严谨著称,他有一个别致的中文名字叫邓飞克,当初是他把我引荐到公司的,得知他即将调任,我感到非常开心。
迟到与罚款
邓飞克负责我们部门后的第一个月底,我准备完薪资表,送去请他审批。我还没回到工位,电话就响了,是邓飞克打来的,要求我再前往他的办公室。
“请你告诉我,员工的工资为什么有扣款一项?”
“先生,根据分部规定,员工上班迟到是要被罚款的……”
谈起规章,我对答如流。
他平时的笑容突然消失了。邓飞克表情非常认真,他提到员工手册里找不到关于迟到的处罚规定,员工签订的协议上也没有相关内容。
并非每项规章制度都收录在员工手册里,这个是咱们自行设定的考勤管理办法,属于临时的规章相当普遍。
听闻此言,邓飞克面露不悦之色,当即断言:绝不,他声调陡然拔高,质疑道,莫非总社已准许分公司自行拟定章程?回想在司任职的十余载光阴,从无任何分支机构获此特权!
这样的规定还要总部授权?这难道不是为了有效地管理公司?
邓飞克对我的说明置若罔闻,他反复申明部门无权颁布任何条例,无法越权行事。
“好吧,那您认为应该怎么办?这是前任总经理批准的。”
即刻作废,另外处理相仿的规章,邓飞克不仅要求彻底终止这种“不合规举动”,还表示,薪资准则系企业与职工商定的协议,任意克扣款项即属违规。
居然还违法了!小题大作,不可理喻!我抓起工资册,掉头而去。
正在处理薪资清单,电话铃声再次响起,是那个人强调,职员无故缺勤绝不能容忍,必须阻止此类情况继续,请求给予时间,承诺会设法找到应对之策。
嗬,这老外,你不是不让罚款吗?你又有什么高招呢?
那天下午没听到邓飞克说话,我暗自发笑,不知他是不是想得太厉害了。
快下班时,邮箱里传来了他的方案。
员工初次迟到,由部门主管和他谈话,了解迟到原因。
员工再次迟到,由分管部门的副总与他谈话。
该职员第三次出现上班迟到的情形,你需与其进行沟通,明确指出其表现已违反规定,并实施口头警示措施。
职员已经连续四次出现上班时间晚到的情况,部门主管因此与他进行了沟通,并授予其最终一次纠正行为的机会
该员工第五次出现上班迟到的情形,说明其已经无法改正错误,应当立刻前往你的部门,办理终止劳动关系的相关手续。
这个计划令我几乎要失去知觉了各位同事,请你们千万不能再拖延了,否则,许多对话在等待着你,你难道不感到担忧吗?恐怕你的领导比你还紧张呢!
正哭笑不得间,邓飞克的第二封邮件接踵而至:亲爱的丽达:
担任人力资源主管,需明白企业承诺发放给职工的薪酬,受到法规约束。无权扣除工人的应得报酬,也不得违反规定,错误地动用职权,否则可能引致公司面临法律上的隐患。
员工偶尔会晚到,这种情况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是遭遇突发状况导致迟到,这种情况属于情有可原,不宜扣除其报酬,本公司一向重视公平合理,注重对员工的关怀。另一种是员工故意迟到,这表明员工未能恪尽职守,没有遵守工作约定,这种情况需要向其说明,并且记入档案,同时进行告诫。
故事四:自己人生的圆圈
十多年前,我供职于一家电话营销机构,担任业务人员期间参与过相关培训。有一次,主管在培训过程中借助图像阐释了某种人生哲理。他先是于黑板之上绘制了一幅图画:画面中央有一个圆圈,圆圈里站着一个身影。随后,他在圆圈内部添置了一处居所、一辆座驾以及若干友人。
领导表示:这里属于你的安乐窝。圈内的物件对你意义非凡:你的居所、你的亲人、你的同僚,以及你的职业。在此范围内,人们会感到放松、安稳,能够避开风险或纷争。
此刻,有人询问,一旦离开这个范围,将会怎样?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一位踊跃的学员打破沉寂,表示会感到恐惧,另一个人则觉得可能会出问题。主管面带微笑,进一步询问,如果真的犯了错,那后果如何?先前发言的那位学员立刻高声回应,说自己能从中获得教训。
没错,你会在失误中获得领悟。一旦你走出了安适的环境,就会掌握许多未曾知晓的事物,你的认知得以拓宽,因此你获得了成长。主管再次望向黑板,在那个圆圈的外面画了一个范围更广的圈,并且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诸如更多的同伴、更宽敞的居所等等。
倘若你总是局限于惯常的安逸之中徘徊,那么你的眼界就无从开阔,新知也难以习得。唯有当你勇敢地迈出舒适范围,人生格局才能得以拓展,你也终将蜕变为更出色之辈。
故事五:才德兼备的人
该公司关键部门负责人即将卸任,董事长决心遴选一位德才兼备者填补空缺,然而,近期多位应聘者均未能通过董事长的考核。
那天,一位三十岁上下的海外博士前来求职,负责人却告诉他凌晨三点到家里参加考核,这位年轻人于是凌晨三点去按负责人家的门铃,但没见到人来开门,直到八点钟,负责人才让他进去
考察题目是董事长亲口提出的,董事长询问年轻人:“你可会书写文字?”年轻人回答:“能够书写。”
董事长拿出一张白纸说:“请你写一个白饭的‘白’字。”
他写完了,却等不到下一题,疑惑地问:“就这样吗?”
董事长静静地看着他,回答:“对!考完了!”
年轻人觉得很奇怪,这是哪门子的考试啊?
第二天,董事长在董事会议上告知,那位年轻人顺利完成了考核,并且这是一项要求很高的考核。
他解释道:如此年轻就获得博士学位,其才智与学识必然不成障碍,因此他选择去挑战更艰深的领域。他接着讲,先测试他的奉献精神,要求他牺牲睡眠,凌晨三点来参加公司的考试,他完成了;再考验他的忍耐力,让他空等五个小时,他同样做到了;又考察他的脾气,看他能否不发脾气,他也做到了;最后测试他的谦逊,只考一个博士和五岁小孩都会写的字,他愿意写。这个人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同时具备奉献精神、坚韧品质、温和性格和谦逊态度,这样品德高尚的人,还有什么值得指责的地方呢?我决定选择他担任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