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需要参加的酒局,而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成为了许多人感到棘手的难题。毕竟,喝得烂醉容易,但要做到喝得尽兴却颇为不易。
近期阅读《傅雷家书》时,有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阳光过于炽烈,足以灼伤五谷,而暴雨倾盆亦能淹没农田,因此我们追求的仅仅是心灵的平和,以避免受到伤害。
只有找到合适自己的“量”,才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安身立命。
01
能喝八两喝半斤,是一种智慧
近日,我参加了一次公务聚餐,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位来自内蒙古的00后年轻人。尽管他出生在内蒙古,但那清秀白皙的面容和独特的口音,让我觉得他似乎更像南方人。
两位小伙子同行,其中一位是他单位资历较深的员工,这种老少搭配在现今颇为常见,似乎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问题。坐下后,他显得略显拘谨,显然不如与他同行的那位经验丰富的老手那么从容自如。
饭局启动,他依旧言辞不多,仅是随众人举杯畅饮。饮至第三杯时,我已微醺,瞥了他一眼,却见他的目光依旧明净,只是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这让我不由得对内蒙古人的酒量心生敬意。
当我与他一同步入洗手间时,我才察觉到隔壁传来的阵阵呕吐声,这时我才领悟到他也正艰难地抑制着不适。走出洗手间后,我注意到他的眼角因呕吐而泛起的泪光,这让我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怜惜。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初到此处时,也曾与他一样,表面上装作坚强。
我与他素无关联,然而我还是忍不住提醒他适度为宜,然而转瞬又想,他又怎能有什么办法呢?在这样一个新旧更迭的时期,这本来就是他必须面对的历程。
02
敢于拒绝,是一种态度
先前,我阅读了一则报道:位于武汉的一家酒店,其行政主厨在参与酒店高层举办的一次聚餐活动后,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尽管经过紧急救治,但最终未能挽回生命。
据我所知,这并非该酒店首次举办类似宴会。高层管理人员经常以品鉴美食为借口,召集员工共同参与酒宴。
酒店工作人员表示:没有人敢于拒绝应酬饮酒,他出生于1985年,入职尚不足一年,而他的妻子怀着身孕前来处理他的后事。
遭遇此类变故令人深感惋惜,原本幸福的家庭却因一场酒宴而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朱德庸曾言,世间并无太多值得恐惧之事,毕竟人生仅此一遭。
许多年轻人在面对职场中的酒桌文化时持反对态度,媒体报道中不乏00后员工因不满领导强制要求喝酒加班而公开抗议的案例。这些行为值得我们深思,尽管他们的做法或许需要更加谨慎的考量,但关键在于他们展现了敢于说“不”的勇气。
03
喝好还不喝倒,是一种境界
周围不乏那些日日沉溺于“酒坛”之人,然而据他们所述,真正对你有所助益的宴饮或许仅占其总数的十分之一。
有社会研究表明,一个职场人平均一周要参加三次或以上的酒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无用的社交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想起之前看过我国前空军司令林虎与他的“酒大校”的故事。
1990年,我国意图引进苏联的苏-27战斗机,林虎将军在一场晚宴之上,凭借其卓越的饮酒技巧和谈判策略,最终与苏联军方代表顺利签订了购买合同。
在谈判过程中,苏联代表运用了“乌斯基诺夫法则”,这一策略是以酒为媒介,通过饮酒竞赛使对方失去优势,从而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林虎将军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为此,他特意从北京军区海军选拔了一位酒量非凡的大校担任助手,此人后来被誉为“酒大校”,是一位身份神秘的军人。
在宴席之上,那位高级军官显露出了非凡的饮酒能力,他接连战胜了苏联代表团的数位军官,结果使得17名苏联将领醉得不省人事,不得不被搀扶着离开了宴会厅。
在这场激烈的“武喝”竞赛中,林虎将军不仅成功引进了苏-27战斗机,而且还为我军争取到了苏-27战机的生产线以及相关图纸,从而为我国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林虎将军和“酒大校”的过往让我深刻领悟,一个智慧之辈,往往在某个关键时刻得以晋升,他的成功既源于智慧,亦得益于机遇。
04
职场酒文化,喝的不是酒,而是人情世故。
过度“交往”只会适得其反,只有掌握其中平衡,才能独善其身。
人生宛如一段漫长的旅程,我们无法在每个站点都驻足观赏,然而,在沿途欣赏美景的同时,我们应时刻做好在下一个站点下车准备。
慢慢改变,慢慢成长,慢慢适应,慢慢优秀。
点个赞吧!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