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3月11日,教育部颁布了《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即国家分数线)。据此,各招生院校将依照《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在既定国家分数线的基础上,自行设定并对外公布各自专业考生参加复试的具体标准。
(点击查看大图)
相关议题冲上热门榜首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众多网友纷纷互致问候:今年,你是否成功“上岸”了呢?
依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信息,2022年度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吸引了457万考生报名参加,这一数字相较上一年度增长了80万,增长比率超过了21%;与此同时,与五年前的2017年相比,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更是增长了256万。
当天傍晚时分,“本届考研生的难度究竟如何”的话题亦在微博上引发了热议,众多网友纷纷以戏谑的口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考研热”之下,
考研真的变难了吗?
考研人数逐年攀升之下,
高校是否更容易招到自己满意的研究生?
近期,南通大学的校长施卫东、合肥学院的副校长卢平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教授任孟山,作为嘉宾参与了澎湃新闻的在线视频访谈节目“澎湃会客厅”,围绕“考研热潮”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并对相关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澎湃新闻报道,目前,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不断攀升;同时,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的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也有所扩张。网络上,部分观点认为考研的难度在增加。那么,考研的难度是否真的在提升呢?
施卫东指出,尽管近年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有所扩大,录取人数也有所提升,然而,随着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持续攀升,高等学府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显然不足以平息大学生对于更高学历的追求热情。所以,尽管各高校实施了扩招政策,考研的难度实际上却在不断上升。
任孟山表示,考研之所以困难,首先是因为报考人数不断增加,导致“水涨船高”的现象,不少高校的复试分数线有所上升,甚至有些学校的复试分数线是逐年上升。在假设每年考试难度大致相同的前提下,考生的整体水平也在提升,这样一来,考研的难度相对就增加了。
另一方面,考研的难度中隐含着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观察近几年的报考情况,那些享有盛誉、教育实力雄厚、社会认可度高的院校,其报考热度颇高。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感觉考研变得更加困难。
澎湃新闻报道,随着报考人数的上升,人们不禁疑问:高校是否因而更容易招募到符合自己期望的研究生呢?
施卫东表示,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加入考研行列,这在理论上对于高校选拔人才和招收满意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然而,招生实为一种互选机制,学校热切期望吸引到优秀学子,而学子们亦期待在心仪的学府继续学业。若一所高校缺乏知名度,其招生专业亦缺乏独特性,那么吸引到满意学生的难度便会大大增加。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深入,考生对“双一流”高校的学科关注度将日益提升。一所学校若想赢得社会和考生的青睐,就必须切实增强办学实力,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唯有如此,该校方能吸引到满意的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的招生环境,进而形成正向的良性循环。
任孟山认为,考研的难度与学校是否能够吸引到令自己满意的学生,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维度的问题。能否吸引到满意的学生,这与各所学校的招生模式和评估手段紧密相连,所以不同学校在招生情况上可能会有显著的差异。
在担任导师指导学生期间,若发现某位学生考研成绩优异,但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论文进展缓慢,我们会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思考学校在招生和评价机制上如何进行优化,以期吸引到更加符合我们期望的优秀人才。
实际上,中国传媒大学在招生考试环节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其评价标准并非单一依赖分数,而是融入了过程性评价机制。换言之,初试成绩只是评估的其中一个维度,而另一个维度则是考察学生的过程性表现。这种过程性评价会关注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中的综合表现,例如查看其成绩单,评估其社会活动参与程度、活跃性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将这些过程性评价纳入到了对考生是否能够进入复试环节的评估体系之中。
我们学校的教师普遍认为,近两年来的新生质量较以往有所提升,所招收的学生确实更符合我们的期望。因此,我认为,学校能否吸引到满意的学生,与招生评价体系的设计密切相关。
卢平表示,对于参与“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及其相关学科而言,他们或许能够更轻松地吸引到符合期望的学生;然而,对于一般性的普通高校而言,招收研究生的挑战可能会相对更加严峻。
为何如此规定?原因在于众多学子将“双一流”或同类知名学府作为首选,这对普通院校而言,吸引令其满意的学子变得尤为困难——一方面是优质生源的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则是调剂生数量相对较多。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研究生入学考试仅涉及几门课程,并未全面评估考生的综合素质,这可能导致一个后果,即某些考生虽然分数较高,但学术基础可能并不扎实,在攻读研究生学位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学术压力。
祝考生们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