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考试院紧急提醒……
高考成绩陆续公布,防诈骗提示也来了!
成都网警巡查执法明确指出,那些宣称能够“预先得知分数”,掌握“内部名额”,拥有“奖学金和助学金分配资格”的行为,均为欺诈行为!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也发布特别提醒,避开高考招录八大陷阱:
一、有人能利用“内部渠道”提前有偿查分?
全省范围内的高考成绩查询实行统一操作,并接受纪委的全面监管,成绩公布的时间定在6月24日的晚上8点左右。考虑到查分系统刚启用时可能会出现拥堵,不同考生查询成绩的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通常情况下,成绩公布后大约一小时内,考生们便可以通过多种官方渠道获取自己的分数,而且这项服务是完全免费的。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宣称能够通过所谓的“内部渠道”提前查询甚至修改分数,这纯粹是毫无根据的谣言。
二、真的有“线下招录”“内部指标”“单独招生”吗?
不法分子常常借助所谓的“内部指标、线下招录、单独招生”等手段实施诈骗。他们宣称自己“与某某领导相识”“与某某高校招办有联系”,声称能够“开后门”“享受特权”,然而这些说法全都是虚假的。高校招生严格依照国家及本省的相关规定执行远程网络录取程序,整个过程中纪委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内部没有任何特殊指标,彻底杜绝了任何人为干预的可能性,更不可能有违反政策进行所谓的“线下招生”行为。
三、有些机构宣称的“大数据志愿辅导”管用不?
江苏自去年起推行了“3+1+2”的高考改革方案,今年已是该方案实施的第二年。按照常规,去年(即2021年)的高考数据本应成为今年填报志愿的参考依据。然而,实际情况却有所不同。每年高考的考生人数、各院校的招生名额以及考生的志愿倾向均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同一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可能发生变动,且这种变化既无法预测,也无法控制。一些机构推广的“大数据志愿辅导”主要还是采用去年成绩和排名来推算,这些数据可以在省教育考试院的招生资料和志愿填报系统中轻松查找到。实际上,这并非什么尖端技术。虽然作为参考工具或许尚可,但若过分依赖,恐怕并不明智。
四、有些机构和网络广告宣传的“直读本科”靠谱么?
对于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的考生及其家长来说,“直读本科”这一概念颇具诱惑力。然而,稍加深思,便会察觉其中存在疑点。即便考生的分数超过了本科省控线,也并不能保证他们能够顺利进入本科院校就读。在整理过往的案例中,小编发现,那些声称提供“直读本科”机会的,多数是那些门槛较低的自学考试助学项目,抑或是某些大学的国际课程。在咨询过程中,考生和家长必须仔细辨别,以免受骗上当。
五、有些“能人”宣称“认识学校招办的”管用么?
招生季来临,高校招生负责人自然成为众人争相咨询的尊贵嘉宾。然而,在阳光招生和廉洁招生的大背景下,他们需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依据国家及省里的招生规定和公开的招生规则进行选拔录取。此外,学校纪委全程介入,而省教育考试院则对招生流程进行监督。故此,结识招生负责人后,若想了解政策是否有效,途径正当;若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则注定徒劳无功。
六、一些网络“专家”谈招生计划可信么?
高校招生方案是制定招生工作的重要参考,其中大部分方案会在招生计划专刊中予以公布,以便考生进行志愿填报。然而,部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排队录取的招生项目,例如部分艺术类专业虽然不按省份招生,但在公布计划阶段,却无法制定出具体的分省招生计划。同时,强基计划、保送生、高水平运动队以及高水平艺术团等项目,并未包含在公布计划的范围之内。小编观察到,每当计划公布之际,网上某些自诩为“专家”的人物便着手进行所谓的“计算”,进行加减运算,仿佛显得颇为专业,然而实际上却并不精确,甚至有可能误导考生和家长们。
七、一些机构“代填志愿、不录取包退费”的承诺可信么?
某些机构声称提供“代填志愿,若未录取则退还费用”的服务,这已成为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欺诈新招。此宣传口号极具误导性,看似公正无私,实则是一些机构在玩弄文字和概率游戏。通常这类填报服务,往往以“一对一”服务为幌子,收取高额费用,价格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在推荐志愿时,机构会刻意地向考生推荐众多分数较低的院校,以此提升被录取的几率;它们只关注“能否录取”,却有意地忽视了“就读哪所学校的哪个专业”等至关重要的信息。此外,考虑到概率因素,在其服务的考生群体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录取标准,而机构只需坐享其成。甚至情况更为严重,有些机构在获取考生个人信息后,会与部分招生中介勾结,将这些信息“转手”给中介,从中获取非法利益。
八、接到电话声称可以安排“补助金、助学金”可信么?
我国对经济条件不佳的学生进入大学设有特定的扶持措施,然而,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及我省的相关政策与申报途径进行操作。开学期间及前后阶段,电信诈骗案件频发,不法分子常假扮成大学教师、资助机构职员等身份,通过短信、电话、微信或QQ添加新生为好友,利用各种伎俩骗取财物。务必保持警觉,明辨是非,抵制诱惑,以防受骗。请留意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官方网站,以及“中国学生资助”和“江苏学生资助”两个微信公众号。在暑假期间,教育部及各地高校将设立热线电话,相关电话号码和开通时间可通过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进行查询。在江苏招生计划专刊中,这些信息都有详细的说明。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 张小松)整合了澎湃新闻、江苏教育考试以及@成都网警巡查执法等多个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