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留意到,周围的人群可分为两类,他们从事着相同的工作,每天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五点下班,但几年过去,其中一些人连换工作都变得困难,而另一些人却不断获得晋升,增加薪水,甚至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成为自己的上司,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并非才能,关键在于你是否将工作视作自己的责任,用心对待。
日前有个令人感慨的实例:罗振宇的一位熟人,在一份出版物机构任职编务。起初尚能勤勉工作,后来常觉得"薪酬微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处理稿件仅依赖复制、全选、粘贴这三个操作键,稍多步骤便觉得繁琐。最终导致写作技能停滞不前,离职后连新的职位都难以获得。
这难道不是许多人的一种常态吗?总以为是在为上司效力,因而有机会就懈怠,能少做就尽量少做。然而,他们未曾察觉,这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正在逐渐损耗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正如豆瓣上某个讨论职场话题的版块中所言:整日消磨光阴却无所作为,最终会在职业领域中变得毫无价值,既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又缺少过人的能力,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动,便很容易被边缘化。
反过来看看那些逆袭的人,都有个共同点——用老板的心态做事。
铁路公司董事长迈克年轻时候,和工友杰克拿的报酬相同。杰克总是想着“快点完成工作回家”,迈克却钻研铁路技术,改进工具,把铁路事业当作自己的责任。二十年过后,他成为了公司的领导者,而杰克仍然在酷暑中挥动铁锹。
商业讲师华琳刚入职时,领导安排团队走访十几个城市开展考察活动,团队成员大多觉得任务繁重,参与几个后就开始敷衍了事。唯独她坚持逐个完成,并且撰写了内容详实的考察记录。在后续的销售区域划分环节,她依靠精确的考察信息做出了正确决策,最终取得了业绩领先的成绩。凭借这一表现,她后来升任销售主管职位,收入水平也实现了大幅增长。
简单来说,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薪水。经济学家薛兆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履历效力。”你在工作期间掌握的技能、积累的经验、锻炼的本领,都是个人的财富。
那个学生曾埋怨上司吝啬打算离职,听从刘墉建议后,决定先积累更多技能再离开,刘墉告诉他不要急于走。这个学生态度焕然一新,开始积极学习英文文件,连打印机维修都密切关注,担心未来创业时需要自行解决此类问题。半年过去,上司反而提升了他的薪资,他也不再考虑离开。
如今工作领域盛行“第二职业必要”,但倘若连本分工作都无法胜任,那些额外的事情又能做得怎样呢?你在正业中贪图省力,其实是在毁自己的前程。
有见识的人明白一个关键法则:用时间换取雇主的报酬,又用经验积累自身的价值。你完成的每项工作,比如撰写报告、洽谈业务、处理难题,都是在提升个人才干。
因此,不必再纠结于薪酬有多少,而要考虑能获得哪些收获。将工作视为自己的事业,并非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提升自身价值。一旦具备经营者的观念和技能,又怎会担忧收入问题呢?
归根结底,思想左右成就。若视己为职员,所得仅限薪俸;若自诩为主事者,方能收获高层馈赠。即刻开始,勤勉对待当前事务,毕竟,所求非仅岁月流逝,更是个体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