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场人生的励志文章优选
关于职场人生的励志文章1
这个社会充斥着太多的负能量。
我为何总未能遇见那个理想的伴侣呢?我对他的物质要求并不高,只要有稳定的经济条件,能够真心呵护我,并与我并肩努力,便已足够。可为何这样的人始终没有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呢?
为何我辛勤劳作,恪守时间,却未能取得显著成绩,而那位业绩一般的人却能够迅速晋升,奖金丰厚呢?
为何他人家的富二代身边总是豪车美女相伴,身着名牌服饰,出入于高级舞会与会所,品鉴1982年的拉菲葡萄酒时谈笑风生,而我却只是一个贫穷的普通人,穿着地摊上买来的衣服,挤公交和地铁,甚至只能喝上两块钱一瓶的农夫山泉呢?
世界非你所愿。可能你正面临以下境遇中的一种或多种:
1、你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
你的父母间的关系并不融洽,自幼你便在父母间频繁的争执与吵闹声中成长。
你自幼便显得有些愚钝,而且你还是一个贪吃懒惰、体型偏胖的小男孩或小女孩。
4、你可能很内向,因为身高、家境等原因而自卑;
5、你不会社交,在热闹的人群中常常感到孤独;
6、常常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感到深深的无助;
7 、你思想、行为别具一格,总感觉很难和周围融在一起;
你并无一项专长,尽管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地维持生计,仅能勉强解决自己的温饱,却无力照顾年迈的父母,更别提购置房产、积累财富或娶妻成家。
你对自己身上诸多不良习性、不良习惯感到厌恶,你犹豫不决,多感伤,沉默寡言,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这种状况,常常陷入自我放弃的境地。
……
你所期望的世界并非完美无瑕,无法在各个层面都迎合你的需求。它无法同时为你带来理想的婚姻、你所热爱的职业和兴趣;也无法让你拥有出众的外貌、聪慧的头脑以及超高的情商。
或许你对自己的肌肤状况有所不满,又或许觉得胸部不够丰盈,或者觉得身材过于丰满,亦或是与婆婆的关系并不和谐,又或者对加班的辛劳感到疲惫,然而你或许拥有大方得体的气质、令人感到亲切的魅力,或许你总是充满乐观和热情,成为众人眼中的开心果,或许你的男友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你们之间的恋情甜蜜无比,令人羡慕不已。
或许你觉得自己身材不高,外貌平凡甚至有些特别,又或许你觉得自己不善辞令、缺乏情趣,或者行事粗犷、急躁,常常被贴上不可信的标签,然而你或许业务精通、技术娴熟、能独当一面,或许内心世界丰富、内涵深厚,或许为人仗义、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
世界的天平无法完全偏向你一方,你所期望的世界并非现实,这是自然而然的事。面对这样的现实,你无需感到沮丧,也不应将此归咎于自己不够努力,未能获得所有期望之物。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然后努力将世界塑造成你所希望的模样。
关于职场人生的励志文章2
一个好朋友前些天和男朋友分手了。
原因很简单,此男过于自私,孩子气,浮夸又花心。
尽管他们相识仅四个月,感情尚不足以称为深沉,然而彼此间的感情却并非草率,彼此都投入了真挚的心意,难免会有所消耗,在交往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失望,即便说不会让人受伤,那也是不现实的。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朋友结束恋情不久,她先前一直感到忧虑的工作机会也随即降临,那是一家非常出色的医药咨询公司。要知道,对于在异国他乡努力奋斗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不易之事。
或许你会认为这是道德的恒定,或许你会感叹她的好运如何如此之佳,或许心中还隐隐滋生出一丝羡慕之情。
我深知,为了寻觅工作,她广泛涉猎了众多行业资料,为了面试作准备,她不断向同校的校友以及公司内部人士请教,通过交流深入地了解公司情况,还搜集了近十年的公司年报及各类新闻报道,逐一进行了深入研究。作为一位外籍人士,她对法国医疗领域的认知深度令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都感到惊讶,尽管她并非医药生物专业的学生。
她本人,出身名门,仪态万方,美丽动人,已获得两个英国硕士学位,目前还在攻读法国硕士学位,无论是人品、学识还是气质,都堪称一流,但她却始终保持谦逊和踏实。
这样的努力,这样的她,这不是运气,是她应得的。
再说说另一个人,朋友的朋友。
自12岁起便开始修习法语,不久后踏足法国,从工程师学院毕业,继而考入HEC深造,感情生活亦是步步高升,恋爱经历一次比一次更加深入,终于在26岁这一年,既收获了美满的婚姻,又实现了事业上的成功,荣归罗斯柴尔德家族。
身姿挺拔,容貌出众,气质高雅自不必说,更有在滂沱大雨中静候晚辈超过半小时的耐心,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尽管点餐后许久未见送餐,她并未流露出任何不快,反而对服务员表达了由衷的安慰。她自嘲尽管在巴黎生活多年,法语仍不够流利,然而当她开口时,却是一口纯正的巴黎腔调。在实习期间,她对待每一份文件都细心周到,常常提供多个版本(包括WORD 07、03、TXT、PDF),以方便对方打印,并根据不同的文件格式进行编辑。自高中时期起,她便不再轻易动怒,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和突如其来的不快,她总能保持冷静,不抱怨,始终如一,宛如一个散发巨大温柔正能量的光辉源泉。
她说,女孩子再怎么样都要有个好姿态,姿态好了,自然不会差。
曾有人提及一句流行语,大意是:多数人的奋斗力度,远远不够与天资相抗衡。
其实我看是,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不足以抱怨运气。
他人专注于研读报表学习新知之际,你却沉浸于剧集与游戏之中;当他人积极寻求拓展人脉的多种渠道时,你却以害羞为借口,选择闭门不出,不愿融入社交圈。如此一来,成功自然难以降临到你头上。
事业上的努力回报关系或许更客观,其实换到感情里也一样。
真爱是说不出理由的,实属无稽之谈。
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教育背景共同塑造了人的性格和言谈举止,同时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情感上的共鸣源于性情和价值观的契合,而这种契合往往是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难以出现的。
就如同一个自幼从事农耕,文盲一般的人与一个自幼生活在都市,后来出国深造的人之间,根本找不到任何共同的话题。
同样,大家普遍渴望拥有更优秀的伴侣,谁不渴望遇到高大英俊、富有魅力的男性,或者美丽富有、气质出众的女性,然而,想要成为别人眼中的高帅富,自己首先得具备白富美的特质。否则,即便暂时获得了他人的青睐,也难以实现长久的幸福。举例来说,戴安娜王妃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女性,特别是亚洲女性,往往对婚姻和爱情给予极高的重视,将单身视为一种耻辱,认为女性一生的追求就是嫁给一个理想的家庭。在多数情况下,一旦女性觅得值得信赖的伴侣,她们往往容易放松对事业的追求,变得懒散,逐渐将对方作为生活的重心。而这种情况,往往是感情出现问题的早期信号。
实际上,爱情与婚姻的核心在于双方相互扶持与依靠,如同两棵大树,各自拥有根系,相互依存,并在不断汲取阳光与雨露的过程中茁壮成长,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抵御生活的挑战。然而,任何带有依赖性的寄生关系,往往难以长久维持,这一点在西方人的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婚姻与爱情无法为女性带来持久的拯救,安全感与幸福感,归根结底,唯有依靠自身,方能持久不息。
正如人们所言,在长久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过程中,优良的性格胜过外表的吸引力,自我反省胜过对对方的深入了解,个人品德的培养胜过技能的掌握。至于追求更多的人生满足感,塑造一个自强不息、独立的自我,比成功维系一段亲密的异性关系更为关键。
你如果不足够好,那么凭什么能吸引到更好的人呢。
如果想要遇到更好的人,是不是也要在成为更好的人的路上呢。
所以,不要再抱怨运气,好的坏的,其实皆有因果。
别再对别人的好运心生羡慕,别再专注于他人,与其满腹牢骚地对比,不如先努力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
要知道,不是运气不好,只是你不够努力而已。
关于职场人生的励志文章3
“堪称史上就业难度最高的年份”,众多大学毕业生在即将到来的7月1日毕业之际,依然面临着求职的困境。目睹那些家境优渥的同龄人,一毕业就能步入企业管理层或获得创业资金支持,再听闻某些企业采取“萝卜招聘”的做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不公平的愤懑。有些人感到沮丧,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优质的工作似乎都与寒门学子无缘。也有人感叹,社会阶层固化严重,向上攀升似乎只是空想。网络上、现实中,不少人表示“不再相信奋斗”。
若不坚信努力拼搏,又能寄望于何物?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只是少数。而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子女来说,若渴望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实现更广阔的发展、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可信、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唯有不懈奋斗。
不努力拼搏,可能会面临一无所获的境况。依赖他人,既等不到一份工作,也等不到成长的机会,最终可能不得不依赖父母。一味地抱怨命运,浪费的是自己宝贵的时光,当真正的好机会来临,往往因为准备不充分而错失。针对青年就业的挑战,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措施,首次明确提出要保障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就业,同时强调要推动就业的公平性。在“市场主导就业”这一大背景下,该政策无疑是对高校毕业生给予了充分的关怀。即便是那些专为高校毕业生设置的岗位,竞争依然激烈,毕业生们仍需付出个人努力,方有可能获得机会。
“努力并无益处,通往成功的道路早已被阻断”——近期,一篇类似观点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在现今社会,向上攀升的难度似乎有所增加,但谈及“阻断”,除非个人主动放弃,否则无人能够做到。在求职过程中,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屡见不鲜,亟待我们予以严厉的纠正。用人单位终究需要人才,科研机构渴求那些才华横溢且勤于钻研的个体,医疗机构寻求那些专业精湛且能吃苦耐劳的青年,企业则青睐那些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的应届毕业生以拓展业务……求职者的才华与能力始终是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没有人愿意招聘那些有背景却无实际能力的人。初入社会未能觅得理想职位,并不意味着努力就此失去价值,也不意味着人生从此变得黯淡无光。近期备受关注的影片《中国合伙人》在结尾部分,呈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众多成功人士的形象,如新东方的创始人、马云以及“老干妈”等。他们起初并未拥有传统意义上的理想职业,但最终都凭借持之以恒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遭遇了不小的挑战,然而,众多学子脚踏实地,勇敢地迈出了创业之路,以奋斗的姿态塑造了自己的人生。
凸显努力的价值,并非全然否认社会应承担的职责、问题并非完全源于个人认知。在现实生活里,起点不公、机会不公、规则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经济社会中每一个可能导致不平等的环节,并确保向上流动的途径畅通无阻。全面推动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确保出身贫寒的孩子们不会在起点上就输在起跑线上。打破垄断行业和权力部门设置的就业障碍,避免家族式就业的弊端,努力实现就业的公平性。推进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进程,借助合理的制度设计,使勤奋努力的劳动者能够更大量地积累财富,使“勤劳能够带来富裕”这一理念成为劳动者能够亲身感受、切实达成、并且深信不疑的现实。
确保畅通无阻的上升路径至关重要。然而,无论何种途径,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通过公平竞争进入知名学府,并不意味着从此高枕无忧。同样,通过公平手段获得理想职位,也不意味着必定拥有光明的未来。虽然每个人都有上升的可能,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实现这一目标。在任何时候,努力奋斗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底色。
关于职场人生的励志文章4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差距,实则并非如此。我有深刻的体会。那时,无论我如何努力,成绩都无法进入前十,而即便不努力,也绝不会跌出前三十。因此,我坚信一个人的能力是相对稳定的,他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追求最佳成绩。然而,一旦超出了这个界限,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将化为乌有。
方同学在高中度过了四年的学习生涯,参加了不下三十余场各式各样的考试,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仅有两次未能摘得桂冠。首度失利发生在高一的高考,他虽以全县第二的成绩屈居亚军。次年高考,他再次未能夺冠,名列全县第三。令人不解的是,按他平时的成绩,本应轻松达到清华的录取分数线,然而一到高考,他却总是表现失常。
高考第二年,方同学对照答案估分,结果发现分数比去年低得多。一怒之下,他未填报志愿便独自回了家,将陪同他来填报志愿的父母留在了学校。在离开学校前,他叮嘱同桌杨:“你只许为我报考中科大,无论你爸妈如何说,你都不能为我填报其他学校!”方同学的父母担心他连中国科技大学都无法考取,便提议降低志愿选择。杨表示,若非中科大,方同学是断然不会考虑其他学校的,毕竟只有中科大才是他的首选。然而,令人欣喜的是,他竟然考上了中科大。
那个炎热的暑假,我与杨展开了热烈的交谈。谈及方,我们不禁感慨万分。我表示,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且终将抵达那个位置。即便只是高出了一厘米,也无论如何都无法触及。杨对此深表赞同。
令人惊讶的是,数年之后,杨成功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清华求学期间,他发表了多篇出色的论文,甚至因论文获奖而登上清华官网,这在其他清华学子中显得尤为突出。方同学在从中科大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临行前特意从北京乘坐飞机,特地前往清华拜访杨。当然,拜访杨固然是目的之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亲眼目睹清华的风采。他与杨一同漫步在清华园中,对方对于此时的他而言,清华已不再具有往日的吸引力。尽管如此,回想起自己自幼以来的梦想学府却未能如愿以偿,反而让同窗好友得以就读,心中不禁感到几分荒诞。
不论是从方那里,还是从我这里,抑或是从杨那里,我们都清楚,若让杨在高中阶段就报考清华大学,其被录取的几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尽管我与他们相比有所不及,然而,中山大学经济学硕士的学位,在我眼中依旧不失为一份荣誉。回顾过去,我们确实很幸运。然而,若深入思考,这并非纯粹的幸运,实则命中注定。我们不过是恰好站在了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人生节点上。尽管在这过程中历经坎坷。
我的同事兼好友雷,出身于凤凰。他的智慧不及我,学习速度也比我缓慢,然而,我们在同一单位共事,他在工作中的表现远超我,深得领导的青睐。若论天赋,他在任何方面都属平庸。中学时代,无人相信他能够考入大学,但凭借数年的努力和些许运气,他成功考入了湖南师大。他最大的愿望是毕业后能在《湖南日报》担任记者一职。历经数年努力,他成功考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复旦期间,他加入了中宣部资助的项目,并在新华社进行了实习。我好奇地问他,那时你是否还渴望加入《湖南日报》?他微微一笑,轻轻摇头,表示已经觉得那不再是他所追求的目标。
雷常曾向我抱怨自己的头脑不够灵活,认为自己能走到现在这一步完全是运气使然。然而,我深知这并非运气。尽管他每次身份的转变看似偶然,看似幸运,但当这些幸运串联起来,就不再是运气,而是真正的实力。他有能力脚踏实地地向着宏伟的目标前进,尽管步伐缓慢,却异常稳健。在我看来,他能够达到今天的成就,完全是理所当然的。
一个人的境界提升并非是平稳的斜坡,而是一级级的阶梯。若是一举跃升过高,未能成功反而跌落,那其实和原地踏步并无二致。然而,即便每次只攀登一小步,连续攀登三五次,也会发现与之前的境界相去甚远,宛如天地之别。
关于职场人生的励志文章5
我发现,按照传统观念,那些取得成功的人普遍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不满足。许多我们父辈中的成功人士,他们曾放弃过稳定的铁饭碗。这并非简单的放弃精神,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不安分,对现状的安逸生活并不满足。尽管他们在追求过程中有人付出了代价,但他们的生命却充满了奋斗,每一刻都显得极其珍贵。
世上有三种人:
他们难以适应社会的规范,因而遭受社会的残酷打压,最终跌落到社会的最底层;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几近空白,仅能依赖最基本的生活物资来维持生存。
这类人,他们能够顺应社会的规范,然而他们不得不遵从这些规范,面对社会规范时,他们丧失了个人的尊严,他们随大流而行,在迎合社会规范的过程中,仅能获得微小的利益。
这类人不仅能够轻松自如地遵循社会规范,更能在深入掌握、领会这些规范的基础上,依据个人见解对其中某些部分进行改良,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他们无需为所谓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感到困扰,因为他们正是为世人创造了这些财富!
中国的孩子,在我看来,大多做不到第三种。
他们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了逆势而行的态度,学会了去适应而非改变。他们习惯于随波逐流,避免犯下重大错误。然而,他们却缺乏独立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以考研为例,为何要考研?因为这样比较稳妥!这里的稳妥,并非指安稳,而是指不会遭遇重大问题。既然大家都这么做,若我选择不同,便会显得落后,从而失去稳妥感。原来,这位众人,只因众人皆如此,于是众人效仿众人,变成了愚昧的愚昧,彼此并无高下之分。
国人普遍存在一种较为负面的文化心态,即追求与他人保持一致,与多数人看法相同,往往被认为是稳妥的。
他们中的大多数已失去创新的能力,而变革需要这种能力。缺乏创新的人往往不自信自己能激发出创造力,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稳定,只求不出错。这种心态是弱者的表现。相反,强者会轻视错误,他们认为错了又如何?不过是放弃了某种机会成本,而睡觉同样也是一种机会成本。在这方面,我非常欣赏韩寒,如果他当初真的接受了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或者继续深造,那么现在的他,顶多只是一个普通的文人。然而,他犯了退学的“大错”,挑战了世间的禁忌,正因如此,他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真。在韩寒与白烨的博客争论中,我目睹了一位正直、刚毅、独立思考、精神成熟的强者,面对虚伪的对手,他毫不畏惧地坚持己见,而那些对手却懦弱地退缩。而他,24岁便已独立自主。若当初他认为随波逐流是安全的,那么现在的他,反而处于危险的境地。
此外,我国青少年往往缺乏对规则的辨识力。面对任何规则,他们往往条件反射般地予以遵守。然而,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成功者懂得如何区分真正的规则与虚假的规则。以大学里逃课为例,大多数人都会有所顾忌。原因何在?因为签到制度——若未签到,可能会被扣分,严重者甚至可能面临挂科的风险。这实则是一条虚假的规定,所谓的点名,不过是大学体系用来应对那些不勤奋学习、虚度光阴的学生们的策略。换句话说,那些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并不在大学点名的目标群体之中。大学真正的规则在于——充分利用大学提供的资源,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能够辨识出真伪规则的人,自然会明白如何去决定自己的行为。
在大学实习期间,我曾目睹过一些被生活所束缚的人,他们缺乏激情,讲着冷却的笑话,态度谦卑,以冷幽默自嘲,眼镜背后,笑容显得有些不自然。公司老板在提及他的司机时,这样评价道:“他跟随我已经6个年头,6年前他的薪水是1700元,如今依旧如此。我曾试图给他晋升的机会,但他并未付出足够的努力,因此他的价值只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他注定只能拿到1700元的工资。”
这1700元归入“第二种人”之列,亦或是介于第二与第三种人之间。这些人能够顺应社会的规范,然而他们不得不服从这些规范,面对社会规范时,他们丧失了任何尊严,他们随波逐流,在适应这些规范的过程中,或许能获得微小的利益,就像小说《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她因局长的邀请参加舞会而受益。
精彩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精彩,无聊的生活,是一样的无聊。
年轻时积累价值,却成了减值,年轻时若成为减值,那便毫无价值,唯有年轻时增值,方能成为人才。如今我价值1700元,明日可能降至701元,来年却可能升至10000元,而数年之后,我将凭借自己的价值来评判他人是1700元还是10000元,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我偏爱那些不安于现状的人,他们总是喜欢制造一些事情,充满好奇心地去尝试,迫不及待地想要行动。正是这类人,能够持续地挑战自我,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