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指的是我国新成立后的高等教育入学选拔考试,正式名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分数线。各所高校会依据自身的投档人数和预定招生名额,设定出各自的最低录取标准。各校的投档人数是按照本省录取人数的1.2倍来确定,投档完成之后,学校招生办公室会从这1.2倍中,以分数和志愿为主要依据,参考学生档案中的其他信息,按照计划内的人数进行录取。在这些被录取的学生中,分数最低的那位,就是该校通常所说的录取分数线。
大学录取,尤其是高考,其实并不代表真正的公平,它更多是各地利益博弈后达成的平衡状态。
关键在于,实际上,此事中无人将公平视为首要考量,优先考虑的是寻求平衡,诸如关照偏远地区、关照少数民族、关照本地学子等,此类情形在制度设计上可谓一目了然。
这种制度有其存在的理由,然而,显而易见,它并非将公平性置于首位考量。
杯具的成因在于,从孩提时代起,众多学子便不断接受着一种教育理念的灌输,该理念主张:只要付出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便有望进入理想的学府,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从而塑造出更加璀璨的人生。
高考来临之前,此类看法尚无过错之嫌。因为在我国多数地方,小学阶段学生分配主要依据地域,而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招生录取过程基本上实现了近乎绝对的公平(即便不考虑潜规则)。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在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录取主要依据户口所在地,而在一个城市、一个县乃至一个省份的范围内,地区间的利益矛盾并不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