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至一点,李薇愣愣地坐在驾驶座上,双臂紧紧握住方向盘,泪水不由自主地流淌。为了冲刺销售业绩,她几乎每天都在“家门外徘徊”,手机屏幕上,关于儿子生日的提示信息,已是三天前的未读内容。
踏入家门之际,老板的电话铃声响起,告知次日将有贵宾莅临,要求提前备好相关材料,并提前抵达公司。心中虽有千般无奈,宝宝却努力保持冷静,语气中带着一股斗志,回应道:“没问题,老板请安心!”
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据京东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职场女性将“内心强大”作为2025年的首要追求,然而,到了季度结束之时,却有高达91%的人情绪失控,几乎每个人都难以保持冷静。
:情绪劳动:没有薪酬的隐形加班
上周小敏离职了。原因是“个人发展原因”。
实际上,真正的动机是不愿意继续成为部门情绪的垃圾桶。试想一下:要慰藉甲方、安抚同事、调解领导夫妻间的争执……这些不都是心理医生才会做的事情吗?
说实话,业务上她一件都没落下,那额外的“情绪劳动”只有她能胜任,换成别人恐怕都难以承受。
被客户辱骂后,为什么你还要微笑服务?
同事甩脸你圆场,老板发火你降温,团建冷场你救场,你做过吗?
周末闲暇之际,在家中享受与家人共度欢乐时光,却突然收到微信工作群的消息:“@所有人,请立即回复”,这样的瞬间,你是否感到一阵窒息?
: 越稳定越崩溃
为何在追求内心平静(内在稳定)的过程中,我们却更易陷入崩溃?令人深思,不禁感到恐惧。
林婷,这位90后的总监,连续三年在部门绩效评估中名列前茅。作为奖励,上级领导特意为她增添了额外的情绪劳动任务,这包括:平息那些容易闹事的下属、应对那些性情急躁的客户……
不久后,林婷因过度劳累而身体不适,需入院治疗。此时,她的上司送来了鲜花和卡片,卡片上写着:“愿你早日康复,我们团队期待你的积极能量!”
(你愿意成为林婷这样的人吗?)
:防“榨”指南
第一招:画好“情绪结界”
在工位上向你倾诉“丈夫不忠”之事,请止步!切莫产生共鸣,你无法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
苏青,这位金融界的高层管理者,在任何情境下都坚决抵制内耗。她面对客户愤怒的咆哮时,果断停止了自我指责,不因业务上的情绪波动而买单。最终,她的工作效率提升了近40%。
(我知道你想问:这样会不会太冷漠?)
第二招:制造“充电神操作”
工位上摆放着一盆“禁止蕉绿”的绿植,闭上眼睛深呼吸,听听音乐来放松身心;下班时来个小仪式:用柑橘味的喷雾喷洒在工位上。嗅到了吗?这才是自由的气息!
第三招:开启“自私模式”
赵月作为二胎的母亲,她的生活节奏清晰可见:在办公时间,她绝不提及私事;下班之后,她专注于家庭生活,负责照顾丈夫、孩子以及家务。她的手机始终处于振动状态,她会有所选择地接听电话,对于那些可以不接的电话,她坚决不接;对于那些可以不做的事情,她也会坚决不去做。
罗翔一语点醒梦中人:“切勿在谋生的场所寻求生命的价值,真正孕育意义的是我们称之为生活的这片沃土。”
提及此事,我想请问:“你上一次完全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而充实自己,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评论区写下你的“防榨金句”,姐们互相充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