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演唱的歌曲《北京 北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歌词中展现了某个个体的悲欢离合,同时也描绘了众多人在人生路上历经艰辛与憧憬、遭遇挫败与向往的复杂状态。
前往北京定居,却未能获得北京户籍,这类人群在网络上被称为北漂,他们或已拥有工作,或正在寻求发展良机,多数是年轻人,或自年轻时起就在北京闯荡。
文学理想,也是众多北方来京者所向往的,还有不少创作者愿意将北上经历当作素材,描摹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生存境况。十多年间,围绕“北方闯荡”生活的著作,凭借多样的叙述手法、多元的观察角度,刻画出这个阶层的样貌,书中既有深刻的剖析,也有真挚的情感,更有温情的关怀,同样展现了属于年轻一代的欢欣与失意。
北漂概念扩大 从文艺圈到白领
刘心武在2001年著作的《北漂女》里,首次阐述了北漂的含义,在他观点中,所谓“京漂一族”,虽归属于“外来人口”类别,却与“打工仔”、“外来妹”截然不同,这些人来到北京并非单纯为了赚钱糊口,而是怀揣着实现一个美好愿景的梦想刘心武借用“梦”字点明了北漂者精神层面的多样性,在他看来,这些人“多数渴望进入演艺行业,部分立志成为画家、作家或摄影师……根本原因在于对文艺的痴迷,于是他们带着积蓄,远赴北京,独立租房,积极穿梭于各类文艺场合,频繁出入拍摄团队、录音室、电视台、展览活动、首映典礼、新闻发布会等地方。”刘心武在作品中有描述:“有人大概估算过,到2001年春季,大概聚集了一万名。”[id_733006624]
21世纪初,北漂主要指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后来,这个词的含义开始扩展,不少在北京工作的城市职员也慢慢认同它,认同的人越来越多。
文珍,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图书编辑,透露了相关信息,如今去北京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从事文艺工作的人,可以看作是典型的北漂,而大多数北漂,是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城市里的普通职员,这个群体,正在慢慢成为北漂的主要构成部分。
近年来出版的涉及北漂题材的书籍,其核心内容逐渐转向描绘都市职场人士的奋斗经历,例如《一个人上北京1:北京欢迎你?》已不再仅仅聚焦于文艺青年的生存境况,同时当前备受瞩目的《十七个远方》则将都市底层民众的生活境遇刻画得入木三分,众多网友认为此类作品具有高度真实性,仿佛就是自身经历的写照。
小说依旧是主流 讨论就业和住房
反映都市奋斗历程的文学作品中,小说类仍占主导地位,内容领域极为丰富,涉及北漂人群的情感故事和成长经历等主题较为普遍。二零一三年广受欢迎的《我们游向北京》就是一部青春小说,叙述了若干北漂新生代在离校后的拼搏历程与人生际遇,在网络平台上收获了许多读者共鸣。那《北京诱惑·情魅北漂》之类的书籍,主要讲述的是北漂人群的情感经历,这类经历,同样也牵动了众多有着相似流浪经历的读者心弦。
钟华是《北漂青年——我在北京这些年》的创作者,他说这部作品里融入了他个人的经历,但更多的是描绘了北漂人群的故事。他周围的许多人的遭遇给了他创作灵感。这部小说可以归类为励志读物,但他更倾向于将其当作一部社会题材的著作。北漂书不仅融合了年轻活力与个人情感,还有一部分作品围绕社会关注焦点展开,借助小说形式描绘具有时代特色的故事,例如职场经历和求职困境,特别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的某个阶段,这类题材相当受欢迎。例如作品《蚁居》描绘了两位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生在京城购房的境遇,堪称京城版《蜗居》,将都市青年在住房与婚姻上的困境写入书中,因而更具吸引力。
《我们游向北京》的创作者唐缺向笔者表示,他笔下的故事并非源于自身太多亲身经历,而是描绘了周遭许多人正在遭遇的现实,这部著作实际上记录了当下一代人的集体回忆,也是他创作此书的根本动机,他通过书中反复出现的住房议题来阐释观点,他的创作意图在于探讨这个时代年轻人普遍需要应对的各类挑战。
真实经历写励志 内心独白受关注
另外,具有“个人心路历程”特点,记录真实经历的北京闯荡书籍正日益受到欢迎,几年前广为人知的北京闯荡书籍《独居七载》就是通过文字和影像的方式,展现了作者七年间的北京生活片段,其装帧设计精巧、别致,充满书卷气,吸引了众多追求精致生活的读者,曾一度广受欢迎;作者叶斌在《我的北京闯荡日志》中也直言:“我的创作素材源自于我在京的亲身经历,为了表示敬意和保障隐私,书中人物的名字都进行了更改。””
近些年,那些带有“亲身经历”色彩的创作持续受到关注,一些来自“底层”的写作者借助互联网平台完成了“迅速成名”。诸如由贾平凹等人所看重的,出自北漂“反思文学”流派《十七个远方》的创作者远子,便以相当客观的叙述手法展现了离开校园后滞留北京的状态,该书实则是作者在豆瓣网发布帖子时的文字汇编,几乎完整呈现了其个人生存状况。
远子向记者表示,那些叙述都是千真万确的,需要艺术加工的部分不多,大多源于本人亲身经历。最初他只想在豆瓣网发布个人经历,让更多人了解,北漂生涯原来这般艰辛。不曾料到,作品迅速引来众多人转发,并得到广泛鼓励。事实证明,网络共享平台对北漂书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帮助那些擅长记录真实生活的写作者获得了关注。
“北漂”也成网文标签 治愈系漫画走俏
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创作的不只是那些讲述个人经历的写作者,还有部分职业写手,他们借助“去北京闯荡”的身份背景,将都市爱情、职场纷争乃至奇幻元素编织进北方打工者的生活叙事里。一位从事网络文学编审工作的人员透露说:当前众多网络文学爱好者多为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这类故事情节对他们有着更强的吸引力。因此,很多被称作北漂的写手在网上逐渐走红,并且有机会出书。她补充说:这也反映出北漂经历引起了众多城市年轻人的共鸣。
文学形式变得多样化,文字并非表达思想唯一途径,不少从北方来到都市的写作者倾向于创作抚慰心灵或激励人心的作品,同时,以图画和文字结合的书籍持续增加,并且很快获得了消费者的欢迎。《老婆,咱们一块儿去卖煎饼果子啊》去年广受欢迎,最初是在天涯社区、人人网还有猫扑上被大家所熟知,被誉为百万网友力荐的漫画经典帖子,创作者魏雪明长期从事艺术领域,他向媒体倾诉了自己职业的困境:从事艺术工作非常艰难,许多同行生活都过得比较拮据。他向媒体讲述了一些在公众视野中颇为出色的漫画创作者,这些人的真实境遇,由于行业内部竞争和盗版问题的困扰,常常并不像表面那样光亮。
魏雪明曾经远离北京,后来再次来到这里创办企业,事业有成之后将人生历程转化为图画,他向笔者透露说:二零一二年我在京城购置房产,感觉到了一个可以回顾的阶段,还打算把自己的拼搏故事分享给他人,因此就借助一个售卖煎饼果子的人物来讲述给大家。这位作家的个人奋斗故事,激励了许多读者。
文珍指出,近年来描绘北漂生活的绘本逐渐完善,这说明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作品品质的提升,这种进步值得肯定,图文结合的表现手法,以及明快自然的风格,使得这些书籍在关注社会现实和引发思考的同时,也为众多年轻读者带来了慰藉。
本版撰文 回振岩